你真的了解梵高吗?他的画作为什么能火?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人们常说,天才与疯子,往往就是在一念之间。而对于梵高,也有人如此评论他。那么,这位天才画家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他死后画作为何能大红大火,受世人追捧,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梵高的故事。
第一,梵高之死
年7月27日,法国中部一个小镇附近的麦田里,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夏日午后浓郁的泥土芬芳,一个年轻人正面对着金灿灿的麦田作画。
突然,这个人停下了手里的画笔,犹豫了片刻,接着从兜里掏出了一把手枪,对准自己的腹部。
一声枪响,惊起一群飞鸟,这个人就慢慢地倒在了麦田里。不久之后,他就离开了人世。而这个人就是天才印象派绘画大师梵高,一位陨落的天才。
早在两年前,即年5月,荷兰画家梵高移居到了法国的一个号称“太阳之乡”的小镇:阿尔勒镇。
他租下了拉马丁区一所黄色的房子作为了画室,希望在这里实现他多年的梦想。他邀请自己的好友保罗.高更南下,与自己共同追逐绘画艺术之梦。
五个月后的10月23日,高更突然出现在门前,看着风尘仆仆的好友,梵高一脸兴奋与激动,为好友绘制了《高更的椅子》等两幅画。
原本梵高以为两人的相处,会很愉快、很有趣的,但两人是两颗不同轨道的恒星,一旦相撞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火星,矛盾不断。
在高更看来,梵高的生活总是一塌糊涂,除了画画,他什么都不会放在心上,从来不会收拾房间,从来不注重饮食,整个房间凌乱不堪,画布、颜料、瓶瓶罐罐到处都是,简直让人无法落脚。
高更还发现,梵高完全缺乏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对于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生活费,他也没有任何预算和计划。
梵高和高更都是视画如命的人,绘画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但是两人的绘画观念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一谈到画,两人便开始争吵。
12月23日,悲剧终于发生了,正在房子附近散步的高更,突然听到身后响起一串急切的脚步声,他回头一看,梵高正拿着剃须刀冲向自己,高更立即明白了一切,此时的梵高精神已经失常,他眼睛直直地直视好友,而在高更严厉的目光对视下,精神恍惚的梵高匆忙间停住了脚步,然后逃回了自己的卧室。
在突然发作的精神错乱中,梵高拿起了镜子,他看到自己的茫然呆滞,布满血丝的双眼,他感到无尽的伤心和失落。终于,在极度的精神崩溃下,梵高举起手中的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右耳,并且没有发出任何叫喊,割掉右耳的梵高闯进里科莱特巷的一家妓院,并把包好的耳朵当作礼物,送给了妓女拉切尔。因为拉切尔曾经跟梵高说过,“你常来我这,总是不肯花钱,你舍得把你的耳朵送给我吗?我想要它。”
年5月初,距离梵高最后陨落的日子一年前,梵高离开了阿尔勒,进入圣雷米附近的精神病院,这段时间,一种致命的悲观情绪时时围绕着他,从他这个时期的作品里,我们能体会到他内心有种不可治愈的孤独与清凉。年7月27日,梵高像往常一样,在金色的麦田里作画,但与往日不同的是,他身上多了一把手枪。
幸运的是,梵高射向自己的那一枪,没能打中心脏,他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又跌跌撞撞地回到自己的住所,当医生赶来的时候,梵高却微笑着说:“我想我没有干好,你说呢?”
闻讯赶来的弟弟提奥,看着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梵高,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他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但最终梵高还是带着遗憾和痛苦离开了人世。
第二,梵高是什么样的人
童年的梵高,一头棕里带红的头发,使他看起来与众不同,并且相貌也有些怪异,在别人奇异的目光中,他逐渐变得自卑敏感,难以与人相处。即使同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也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可是,外表冷漠的梵高,内心却炽热如火,他疯狂地爱着故乡空旷的原野、麦田、树林、风车,这些风景在梵高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每天,他会带着弟弟提奥出门去看大自然,虽然同其他人难以相处,可提奥却是一个例外,在他以后的艺术生涯中,弟弟提奥无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
梵高出生于荷兰,父亲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母亲是一位乐观豁达,朴素善良的家庭主妇,她喜欢画画,且颇具天赋。母亲对于绘画的热爱,深深地影响着梵高。
年,父母将他送入了普罗维利寄宿学校,在这里,他的绘画技巧获得了长足的长进,他的艺术天赋也逐渐显露出来。
年3月,16岁的梵高突然辍学回家,一方面与同学们格格不入,一方面他内心孤独寂寞,此时的他,已经有了轻微的抑郁症状。
年3月,梵高17岁,经伯父介绍进入巴黎古比尔画廊,从此梵高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假日,梵高都会去艺术博物馆观摩学习绘画。
第三,梵高的画作为什么大火
梵高的画作有上千幅,生前仅仅卖出过一幅画作,法郎,少得可怜。
毕加索说过,梵高的痛苦,包含着人类真正的悲剧,哀伤是梵高绘画的语言,就像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样。
年,他的作品《雏菊与罂粟花》以万美金拍出,如果换成人民币,这些钱累积在一起估计重达4吨之多。在梵高死后不久,社会上就开始评定他是一流画家,但是他活着的时候,却只卖出了一幅《红色葡萄园》的作品,仅为法郎而已。
虽然梵高作品的产量很高,但是因为他的画风几度转变,在成为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前,他的画作在市场上并不起眼。
他弟弟提奥也说过,梵高的作品多沉重阴郁,乏人问津。
美国资深艺术品经纪人丹尼尔.韦恩说:“一位艺术家,想要建立自己的名声,最初是要靠自己的天赋与成就,此后靠艺术商人去发掘他们的潜力,通过打磨使他们在艺术界中,造就一定的影响力,往后就要靠画廊,美术馆和媒体的助力。”
那么,梵高是如何从默默无闻走向声名远播的,关键就是经济能力了。除了弟弟提奥的默默资助,还离不开弟媳乔安娜,和法国著名的收藏家安布罗伊斯.伏勒尔的帮助。
梵高和提奥相继去世后,乔安娜出版了《梵高书信全集》,并不遗余力地举办了七次梵高画展。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梵高才成为画家们讨论的话题。
年,乔安娜去世后,梵高的绝大多数作品留在荷兰,并最终成立了博物馆。而收藏家伏勒尔,也早在年就展出了梵高的20件作品,当时,整个展览最终只卖出了一幅画。
伏勒尔虽然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梵高是一个疯子,但是商人的敏感告诉他,梵高的作品会被世人认可,于是他主动去寻找梵高的画作,还在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买下了此后非常著名的肖像画系列《邮递员约瑟夫.鲁兰》。
梵高仅仅活了38个春秋,而他从事绘画也不过短短的10年,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艺术财富:多张素描,多幅油画和多封书信。
年,美国作家欧文出版了《渴望生活,梵高的艺术生涯》一书,书籍的问世,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被译成了80多种文字,也使得更多的人认识了梵高。之后,梵高越来越火,画作也是越来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