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在老上海人的记忆中,照相馆最有生活的仪式感,走进照相馆必定是要记录某个重要事,那些老照片凝固了一个个历史瞬间,记录了岁月痕迹和美好,更是历史的忠实见证。在这些“忠实”的记忆里,都有上海照相馆的背景。
上海早期有哪些照相馆?“四大天王”照相馆是指哪四家?老底子照相馆里是怎样拍照的?一起来了解上海照相的前世故事~~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大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旅行者携带问世不久的照相机进入上海。当时照相是奢侈之事,光顾者多为达官显贵或富豪名伶。据记载,拍全身照需一、二元大洋,拍摄并放大一张24英寸着色照相要12元大洋,约等于斤大米,非一般人可问津。
▍清末老城厢地区老宝华照相馆
上海最早的照相馆
年,外商赫尔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经营银版摄影和肖像着色。稍后,法国人李阁朗在外滩开设照相馆,专门拍摄人物肖像,这是上海第一家照相馆。
▍清末福州路上的照相馆
后来,广东人罗元祜在上海城内也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他技法娴熟,照片“眉目清晰,无不酷肖,胜于法人李阁朗多矣”,当时很受推崇。
摄影这一新生事物在上海发展很快,至年,在从广东路至南京路一带有“宜昌”、“苏三兴”、“华兴”、“同兴”、“日戍”、“恒兴”、“时泰”、“公芳”等近十家国人开设的照相馆。
▍清末劳合路(今六合路)上丽华照相公司
据《上海新报》刊出的广告,“宜昌”于年5月20日开张,是上海最早的有确切创办日期的照相馆。“苏三兴”原在香港,年前后迁至上海汉口路,以拍摄名媛魅影闻名,“凡柳巷娇娃、梨园妙选,无不请其印成小幅,贻赠所欢”,这种“小幅”类似于现在的肖像名片。
老底子是怎样拍照的?
早期的摄影师在中国被认为是匠人,照相机的昂贵,很少有照相楼同时拥有两部相机,因此,摄影师和照相馆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十分少见。
画像和摄影并存成为早期中国的照相馆一大特色。那时没有放大技术,没有彩色技术,市场对大的彩色肖像有巨大的需求。画师根据照片来画,收费多少依据画幅大小来定,学徒画手和脚,师傅画面部,流水作业,一般24小时完成画像和装框。画楼的照相馆,保留了画楼的很多业务。
▍老上海照相馆拍照情景
▍福州路时报照相馆
早期的照相馆设施简陋,在玻璃棚内摄影,不用灯光和其他人造光,全靠透过顶棚的日光。所用底片为碘化银湿片,感光速度很慢。为保证影像清晰,被摄者须端坐或直立,摄影师一敲木板,打开镜头盖,大声喊“一、二、三、四……”一般要数到十,有时甚至数到二十,被摄者才可动。长时间的曝光好像经历了一个世纪,当最后他们听到敲击帽子的声音时,发现照片拍摄拍摄完了。
▍照相馆里的九曲桥布景
照相馆为了招徕生意,以新巧布景取悦市民。摄影室一般备有山水风光、亭台楼阁或西洋油画、自鸣钟等布景,陈设茶几花瓶、高脚痰盂,有的还搬上了模型汽车、游船等,拍出的照片多为道具堆砌,人景不配,造型呆板滑稽。
上海照相业“四大天王”
19世纪末,上海照相馆最著名的有“耀华”、“宝记”、“保锠”、“致真”四家,号称“四大天王”,分别开在南京路、福州路和广东路上。
“耀华”老板施德之积极探索光影造型,主张“以黑出白”,所摄人像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并擅长放大巨幅照片。在年巴黎博览会上,“耀华”送展的照片获得奖凭,成为清末中国唯一在世博会上获奖的照相馆。
▍耀华照相馆年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所获的奖凭
唯一的女子照相馆
随着照相干片的使用,感光速度快,加之电灯照明,不受天气影响,被摄者造型表情较为生动自然。民国初,国外胶片大量进口,拍照价格降低,留影者渐多,上海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城内九亩地的“毕肖楼”,经营者和摄影师均为女子,是上海唯一的女子照相馆。
▍毕肖楼女子照相馆店标
王开照相的故事最传奇
上世纪二十年代,不少传统照相馆在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拥有先进设备的同行冲击下,纷纷改行、歇业,风光不再。
然而还有一家创业历史达80余年的老店,依旧盛名不衰、青春常在。不仅“老上海”对它念念不忘,而且外地顾客,乃至海外游子都留恋着曾在这里享受过的优质服务,有的老人甚至指定儿孙辈一定要到这里来拍婚纱照,为的是一个“放心”。这家大名鼎鼎的照相馆,就是年开设在上海南京路上的“王开”。
▍上世纪20年代上海王开照相馆前街景
▍父辈的结婚照
创办王开照相馆的是广东人王炽开,开始他是在上海照相业“四大天王”中的耀华照相馆里学生意,他心灵手巧,一心钻研拍照技术,耀华的看家本领是出门外拍,他在此学到一手外出拍照的技术。在耀华满师后,王炽开又到一家美商所开的照相馆就业。
▍王开照相馆的创始人王炽开
在此期间,孙中山、宋庆龄曾到这家照相馆拍照,王炽开还有幸接待了这对伟人。年的时候,王炽开先与一位原来的同事合伙开了一家英明照相馆,但不久便拆伙分道扬镳。到年底,王炽开独自创设了王开照相馆,然后再慢慢创出了牌子。
“王开”真正出名,是通过两件“出奇制胜”的事。
一件事是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王炽开通过关系,派出摄影师前往北京,再跟随为中山陵选址的人们到达南京,然后再回上海,拍摄了人民群众送行的历史性场面。王炽开将这些珍贵照片加上“王开摄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知名人士与中高层军政人员,影响很大,“王开”一时声名大振。
另一件事是在年,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选拔赛,王炽开不惜代价地投标获得了赛事的摄影权。“王开”派出了技术最好的摄影师,组成四个摄影小组,还特意使用了当时比较高级的“罗勒发来克斯”快镜,抢拍了许多精彩的比赛场景,并赶在当天晚上冲洗出来。
▍提供“远东运动会”新闻照片
当时上海滩各报社大都没有专职的摄影记者,但老百姓们却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