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博物馆光影浮空欧洲绘画五百年画展 [复制链接]

1#

光影浮空

欧洲绘画五百年

前言

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将西方艺术史形容为“无休止的实验的故事”。愈靠近现代,艺术家们愈迫切渴望摆脱许多世纪以来的传统束缚,以开辟自己的艺术道路,艺术风格的概念也更多地与个人而非地区或流派联系在一起。本次艺术特展汇聚了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到德国、荷兰、英国等欧洲各地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通过提香、格列柯、鲁本斯、凡·戴克、洛兰、伦勃朗、卡尔夫、德·霍赫、华托、布歇、雷诺兹、弗拉戈纳尔、雅、透纳、柯罗、毕沙罗、莫奈、雷诺阿、高更等众多艺术巨匠的斐然成就,描绘了欧洲绘画从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锡耶纳、威尼斯画派到巴洛克、洛可可艺术,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的艺术发展历程。60幅大师原作所呈现的非凡绘画技艺和重要艺术价值,引领我们跨越漫长遥远的时空界限,在回溯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绘画及其时代变迁中,再奏形与色的交响,重现光与影的诗章。

人文与信仰

欧洲历史与宗教绘画

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约5至15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欧洲绘画几乎仅限于表现《圣经》故事、先知圣徒形象等题材。直至13至14世纪,意大利画家们创作圣像画时仍遵循拜占庭风格的严格规则,包括固定色调、神圣姿态、严肃表情以及背景中大量使用的金、银装饰等。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及周边地区的发展,16世纪,罗马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艺术中心,吸引了各地满怀抱负的画家们,包括西班牙的塞斯佩德斯和佛兰德斯的鲁本斯在内的画家们,开始以古典艺术为师寻求灵感,并以古罗马雕塑作为创作的参考。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焕然重生,传统题材的绘画不再拘泥于范式,历史与宗教的主题和场景被赋予明艳色彩及立体造型,以更自然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到17世纪末,画家们基于对自然的直接观察,发展出了更具现实主义的绘画形式。

圣母玛利亚和圣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和抹大拉的圣玛利亚(约)内鲁西奥·迪巴托洛梅奥·兰迪(意大利,-)木板蛋彩画71.11厘米×51.11厘米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MadonnaandChildwithSt.JohntheBaplislandSt.MaryMagdalene(aboul)NerocciodiBartolomeodeLandiItalian,-temperaonwood内鲁西奥出生于佛罗伦萨之南另一重要的艺术中心锡耶纳,从事绘画和雕塑工作。14至15世纪,锡耶纳画家们在古老的拜占庭样式中注入新生命,发展出用色精妙的独特风格。不过在内鲁西奥的作品中,亦能窥见佛罗伦萨画派波提切利和西诺雷利等画家的影子。让人感到有趣的是,根据《圣经》的描述,耶稣和施洗者圣约翰的年龄仅6月之差,而这幅画中,画家却选择将其绘为一名中年男子,预示着未来他与基督的重要关系。

圣家族与施洗者圣约翰

(约-)

诺萨德拉(意大利,活跃时期约-)

画板油画

49.50厘米×38.10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TheIlolyFamilywithSainlJohntheBaplist(aboul15o15lo)

Nosadella

Italian,activeabout-

oilonpanel

诺萨德拉,原名乔凡尼·弗朗西斯科·贝齐,是16世纪中期活跃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样式主义画家。他在画中常常使用大量明艳色彩,以意想不到的造型与复杂动态呈现人物。正如这幅作品,与大多数此类题材绘画不同,画家并未将圣母玛利亚作正面描绘置于画面中心,而使其以背对、回首的姿势来展现圣子;画面左侧,肌肉发达的圣约翰也斜身伫立,增强了构图的紧凑性。

雅各寻求以扫的宽恕()

扬·维克多(荷兰,-约)

布面油画

.40厘米×.00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JacobSeekingtheForiveness

ofEsau()

JanVictors

Dutch,-around

oiloncanvas

扬·维克多出生于阿姆斯特丹,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人们普遍认为维克多是伦勃朗的学生,他也擅长用戏剧性布光、舞台化姿态和异域风情的服装,尤擅描绘《圣经·旧约》中的场景。

这幅精美的画作毫无疑问是维克多的代表作。它描绘了《创世纪》中雅各及其兄以扫的故事。画家

并未选择兄弟和解时的动人场面,而是巧妙地将观画者置于以扫的视角,仅刻画欺骗以扫的雅各请求

宽恕,被断然拒绝后屈膝七次下跪的紧张时刻。

圣约瑟之梦(约)

卢卡·焦尔达诺(意大利,-)

布面油画

.40厘米×.80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TheDreamofSt.Joseph

(aboul)

LucaGiordanoltalian,-

oiloncanvas

卢卡·焦尔达诺是17世纪晚期意大利那不勒斯最著名、最高产的巴洛克画家和蚀刻版画家。他擅长模仿,作品笔触流畅而富有装饰性,能在大型宗教、神话和寓言题材间自由切换,并以“神速画师”而闻名。

这幅画完成于西班牙,画面光线明亮、色彩绚丽,是画家创作后期的典型风格,为18世纪法国洛可可绘画做了铺垫。画中将两个与耶稣诞生相关的情节结合:左侧描绘玛利亚接受上帝和圣灵神示的场景,暗示基督即将诞生,表现出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理念;右侧则描绘她的丈夫约瑟睡在木匠店里,天使向他解释着正在发生的神迹。

井边的利百加和以利以谢

(约-)

卡洛·马拉蒂(意大利,-)

布面油画

.40厘米×.50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RebeccaandEliezerattheWell

(aboul-)

CarloMarattiItalian,-

IMG__

加利利海风暴中的基督()

卢多尔夫·巴克赫伊森(荷兰,-)

布面油画

58.40厘米×72.30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ChrislintheStormontheSea

ofGalilee()LudolfBackhuysenDutch,-oiloncanvas

卢多尔夫·巴克赫伊森出生于德国小镇埃姆登,是17世纪末阿姆斯特丹著名的海景画家。尽管他大器晚成,但其作品广获赞誉,受到美第奇家族、俄国彼得大帝等客户的青睐。他尤其擅于描绘狂风骤雨、波涛汹涌等戏剧性场景。

该画描绘了《圣经·新约》中耶稣穿越加利利海的故事:被风暴包围的船只几乎要倾覆,烟尘般的云预示着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门徒们焦躁不安,而耶稣却神情笃定。画面左上角的几缕阳光预示他将要展现神迹令海浪平息。巴克赫伊森的画作朴实又悬念丛生,充分展示了信仰的力量。

基督进入耶路撒冷(约)

安东尼·凡·戴克(佛兰德斯,-)

布面油画

.10厘米×.20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TheEntryofChristintoJerusalem

about

AnthonyvanDyckFlemish,-

oiloncanvas

凡·戴克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坛中除鲁本斯外最重要的艺术家,被称为艺术史上最有成就的肖像画家之一。他出生于安特卫普,18岁就加入了画家公会,两年后进入了鲁本斯的工作室。职业生涯晚期,凡·戴克受聘为查理一世宫廷画家,对英国画坛影响深远。画家18岁时创作的这幅作品主题源于《圣经·新约》,耶稣骑在驴驹背上,在众民的欢呼中进入了耶路撒冷。

画中耶稣侧身位于画面中央,前景是一名恭敬地将树枝放在他脚边、肌肉发达的男子,从而成功地将观者的视线吸引到了耶稣的形象上,自然主义和巨大的人物造型为画面增添了戏剧性。

君士坦丁凯旋罗马(约)

彼得·保罗·鲁本斯(佛兰德斯,7-)

木板油画

48.26厘米×64.77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TheTriumphanlEntry

ofConstanlineintoRome(aboull)

PeterPaulRubens

Flemish,7-

oilonwood

彼得·保罗·鲁本斯是17世纪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以灿烂华丽、动势澎湃的画面和旺盛的艺术活力,展现出卓绝的巴洛克艺术。而他经营的大型工作室则为欧洲顶级收藏家们创作了大量杰出作品。

这幅作品为描绘君士坦丁大帝(-)的生平事迹而创作,是系列挂毯的十二幅油画草稿之一,讲述了君士坦丁在公元年战胜马克森提乌斯进入罗马的著名场景。大量人物的侧面视图,体现出鲁本斯对古罗马浮雕技法的借鉴,充满动感的人物和突显肌肉感的马匹是他的典型风格。

圣马太(约-)

埃尔·格列柯及其工作室(希腊,活跃于西班牙,-)

布面油画

71.80厘米×54.90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SI.Matthew(aboulbo16it)

ElGrecoandWorkshop

Greek,activeinSpain,-

oiloncanvas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埃尔·格列柯,原名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洛斯,年左右,他前往威尼斯,得到提香、委罗内塞等大师的点拨,作品兼有罗马造型与威尼斯画派的色彩风格,广受好评。7年,他移居西班牙托莱多,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

该画为描绘基督和各位使徒的系列作品之一。尽管描绘的是圣人,画家却采用肖像画常用的半身像构图,并为圣马太注入鲜明的面部特征,为他赋予了独特个性与活力。

与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

(约-)

阿尼奥洛·加迪(意大利,约-)

木板蛋彩画、金箔

72.30厘米×20.30厘米(每联).60厘米×.40厘米(含框)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St.MaryMagaalene,St.Benedict,St.BernardlofClairveaux,andSt.Calherineoftlexandria

(aboul1z8o13o)AgnoloGaddiItalian,about-temperaandgoldleafonwood

阿尼奥洛·加迪是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在绘制该组木板蛋彩画的同时期,他还受托为著名的圣十字教堂创作了九幅大型壁画。

这组四联画屏的描绘仍遵循了传统范式,每联都以金箔背景营造神圣感,从而将圣徒与世俗世界区分开来,并以标志性元素向观者提示人物的身份:从左至右,耶稣最忠实的信徒抹大拉的圣玛利亚手捧着为他擦拭的药膏;本笃会创始人、隐修制度的发起者圣本尼迪克特手握一束喻示修士团结之力的木条;熙笃会重要修士、神学家克莱维尔的圣伯纳德怀抱象征其神学造诣的书籍;基督教会中著名的殉道者圣凯瑟琳则站在破损的带刺车轮前,手握代表殉难的棕榈叶。

基督降临至地狱边缘(约)巴勃罗·德·塞斯佩德斯(西班牙,-)

画板油画

38.00厘米×45.00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ChristsDescenlintoLimbo

(aboutoo)

PablodeCespedesSpanish,-

oilonpanel

巴勃罗·德·塞斯佩德斯出生于西班牙托莱多,曾在罗马细致研究米开朗基罗和费德里科·祖卡罗等人的作品,是一位画家、艺术理论家和人文主义者。这幅晚期作品集中展现了他的绘画技巧与才华。画面描绘了基督受难后降临地狱,解救义人灵魂的故事。其中亚当、夏娃毫无瑕疵的形体象征着人类的原罪已被解除。为突显人物个性,画家似乎采用了自己的容貌特征来描绘亚当的形象。

世事与隐喻

欧洲寓言、静物和风俗画

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的新观念得到进一步发扬,人们的艺术品位和表达越发多元,寓言、静物和风俗画等新的绘画种类得到了长足发展,而这些画作往往蕴藏着现代观画者难以直接领会的内涵。

寓言画一般映射特定的主题或抽象概念,以刻意安排的场景达到反讽效果,以展示广为人知的主题强调道德意义。到17世纪,威廉·卡尔夫等荷兰小画派的画家们特别擅长绘制类似的静物画主题,画面常描绘刻意摆放的一组物品,用以暗示如世事之无常、生命之始终等深意。从简单的早餐场景到繁杂堆酥的奢侈品,荷兰静物画备受青睐。而风俗画一般描绘的场景则是现代观众也能感到亲切的日常生活——从

简陋的街道、酒馆,到装饰浮夸的富商权贵官邸。通常,画中的人物大多为泛指,而非真实个体。与静物画一样,风俗

画也大多蕴含深意。

潘格洛斯(约)乔治·斯塔布斯(英国,—)

布面油画

64.50厘米×77.20厘米

纽菲尔兹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Panyloss(aboul1j(2)

GeorgeStubbsEnglish,-

oiloncanvas

乔治·斯塔布斯被誉为“画马的达·芬奇”,是18世纪英国首屈一指的绘马大师和解剖学家。斯塔布斯热爱马匹,出版了第一部关于马的骨骼与肌肉组织的著作——《马的解剖学》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肖像画家,他对赛马的精湛描绘吸引权贵客户纷至沓来,以期为自己的爱马留下长久的纪念。

斯塔布斯通常习惯于先绘制马匹,再于画室完成周围的风景。不过,在《潘格洛斯》中,画家将背景处理得非常简单朴素,使人们不由自主将注意力更集中于马的皮毛、漂亮的肌肉线条和精细纹理之上。

画展在1月3日结束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