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会痛吗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师从徐悲鸿,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中央美术学院奠基人之一、当代著名画家、百岁艺术家戴泽先生,因年作画留园,由此与颐和园结下近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8月18日,“期颐春和——戴泽先生颐和园主题艺术特展”在颐和园德和园开展。
颐和园党委副书记秦雷介绍:“展览展出百岁艺术家戴泽先生的34件艺术作品,以专题勾勒戴泽艺术的观审之界,以古建、风景、花卉写生作品为展陈主体,汇集其笔下充满暖意与生趣的颐和园四季景致。展品创作时间跨越了近70年,更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颐和园作为有生命力的园林的发展历程。”
巨幅油画《慈禧画像》背后的故事
展厅内最核心的展品为《慈禧画像》,这幅作品尺幅巨大,在众多风景作品中格外醒目。很多颐和园展览的忠实观众对这幅油画作品并不陌生,这幅《慈禧画像》曾在颐和园博物馆及《园说》等系列展览对外展出,但是观众并不了解《慈禧画像》背后的故事。
秦雷介绍,本次展览的《慈禧画像》为年戴泽先生临摹复制的油画作品。原件是年荷兰画家华士·胡博为清代慈禧皇太后绘制的油画像,画中慈禧端坐宝座,着金色寿字袍服,颈间围着寿字嵌珠花巾,头戴玉蝴蝶,耳饰珠坠,手持牡丹富贵团扇,指戴金护指。在《颐和园园史档案》中记载:“慈禧油画年汇同故宫文物南迁至南京,年北返。在动荡岁月中,画像受潮泛黄,画布松弛,多处有皱褶纹,亟待修复。”
为了展览需要,年,颐和园委托中央美院时任油画教师的戴泽先生复制一张等大作品,原画像则得以妥善保存。
年,由荷兰国家顶级的油画修复专家携专门设备来到颐和园修复了慈禧画像原作,当时戴泽先生的临摹作品,成为修复原作的一项重要参考资料。修复完好的慈禧画像作为珍贵的历史鉴证与重要文物被精心保护。
四大主题绘画精品再现颐和诗情画意
此次展览以颐和园四季景观为主题,分“颐和冬趣”“春和景明”“荷塘夏影”“秋境古桥”四个板块。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术学博士,本次画展策展人郑石如介绍:“因为年要复制那件作品,三个月的工作过程中,戴泽先生跟颐和园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他也非常喜爱像古典园林这种建筑美和自然美相融合的场景。所以即便是复制临摹工作结束之后,我们依然能看到,戴泽先生多次带着自己的家人,或者自己单独前往颐和园去进行写生。”
颐和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戴泽先生的精神源地。“在这里,他可以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园林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心灵对话。”郑石如介绍,正如戴先生曾经说过“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最美的画,应该是画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作品答案。”
走进扮戏楼展厅,在朱红色金柱与金光烁烁的和玺彩画的映衬下,一幅幅描绘颐和园四季的绘画作品焕发出荣归故乡般温润光彩。依次排开的冬、春、夏、秋的颐和园四季风景画展现了园林四时天光之美,冬景冰雕玉琢、春景欣欣向荣、夏景娴静安适、秋景古韵悠扬……
展览呈现出戴泽先生精彩的花卉写生,辅以与展览主题、艺术家创作或生活相关的文献与历史图像。其中题为《颐和之春》的中国画作品是戴泽先生92岁依照上世纪70年代写生作品再创作的。作品画面中知春亭岛上一株羸弱的小柳树,而今已长得粗壮繁盛。
“非常幸运的是,此次画展得到颐和园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在展出作品产生的园景当中展览,游客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当中进入展厅,然后看到跟刚才身处的自然环境相当的或者是主题相同的,更将带给观众别样的体会。”郑石如谈道。
美育科普活动期待少年绘画更上层楼
开展首日,青年画家、戴泽先生的学生宁波先生为参观画展的小游客教授中国画绘画技法。孩子们对照着一幅中国画,在先生的指导下凝神聚气、挥毫点墨,用画笔表达自己对绘画的理解。
秦雷介绍:“展览期间,美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美育专家还将为公众带来专题讲座和学术直播活动。同时为了配合展览,颐和园还将与戴泽艺术工作室联合举办多场美育科普活动,以传承戴泽先生的美术教育理念。”
该展览由颐和园主办,北京皇家园林书画研究会、戴泽艺术工作室、戴泽艺术基金联合承办。展期为8月18日至10月9日,逢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记者景天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