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阿麒,今天和大家来说一说应物象形——中国画的写生法。
“应物象形”,是“六法”中的内容,它指出描绘物象的“形”,必须将客观对象作为依据,这实际上说的是“写生”。中国画家历来强调“师法造化”,这里也有“写生”的含义。
画史所载中国画家重视写生的例子很多。如唐代画马专家曹霸的作品多从写生得来。杜甫写诗赞他道:“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照夜白”是一匹御马的名字。宋代名家李公麟常到骥骥院面对御马写生,传世的《五马图》即是一幅写生画。五代荆浩居住太行山,面对山中古松,日日临写,“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北宋花鸟名家赵昌,每天清晨趁朝露未干时,即于花圃中一边观察,一边调彩作画,自称“写生赵昌”。元代黄公望隐居虞山,“日囊笔砚,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至于近代画家,则更多把写生作为创作的基本训练和必要准备。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画。西画写生是面对实物,运用透视、色彩、解剖等西画技法,注重光和形体的表现,边看边画,后复增改,直至完成。这种写生方法可称之为“直接写生法”。而中国画的写生,却用的是“间接写生法”。
画家面对写生对象,观察多于描绘,常用勾勒速写手法,画的是画稿,只能算“半成品”。即使是赵昌的彩色写生,也可能只是着色的画稿,因赵昌画的是工笔重彩,需要费时累日地精描细绘才能完成一幅画,不可能仅在每天“朝露未干”的一点时间,在花圃中就能画好。中国画的写生,一般分为两步走,用笔墨简单勾勒临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对画稿进行取舍提炼,加工制作。第一步,重点放在观察体验上,把握客观物象的特征和精神气质,画稿只起加强记忆与为下一步创作提供素材的作用。第二步,重点是在笔墨、意境上下功夫,使完成的作品更具有典型意义与美学价值。
所以,中国画家十分重视画稿积累。荆浩画太行山古松数万株,从丰富的画稿中研究古松仰、僵、屈、张的千姿百态,认识了古松“不凋不荣”的“君子之风”,然后动笔作画,“方如其真”。
这种写生画稿作素材进行创作的方法,荆浩称之为’‘搜妙创真”。(见《笔法记》)明代董其昌提出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目的就是多观察体验自然,积累创作素材。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一生遍游名山大川,曾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岱岳,写生画稿积累万余帧,这是他的绘画取得卓越成就的雄厚基础。可见临景写生是中国画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中国画还有一种独特的写生方法,叫做默写法,也称“目识(zhi)心记”。画史记载:南齐谢赫“写貌人物,不埃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目想毫发,皆亡(无)遗失”。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谢挤高超的默写本领。唐吴道子默写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五代顾阂中默写韩熙载家夜宴情景,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一个中国画家不仅要有对景写生的能力,还要有记忆形象的能力,默写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默写这一特殊技法,是从中国画创作的特殊需要中产生的。
中国画要求“形神兼备”。画人物要“以形写神”,不仅要求形似,还要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性格感情,这是对景(物)写生难以解决的。以肖像画来说,如果让对象静坐不动,目不斜视,必然矜持拘谨,感情个性不易表露。元代陶宗仪主张画肖像要:“彼方叫啸谈语之间,本真性情发现,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陶宗仪讲得颇有道理。一个人物画家,没有“目识心记”的功夫是不行的。画山水,重气韵,要求为山川传神写照。阴晴雨雪之奇,朝晖暮霭之变,行云流水,瞬息即逝,必须“目识心记”,才能胸储万象,下笔有神。画花鸟,重生机,鸢飞、鱼跃、燕舞、鹤翔,翠竹临风,荷花映日……这千姿百态的物象,部击要画家敏捷地捕捉它们的动态,才能左现它们的勃勃生“日识心记”的功夫更是不可少的。
对景写生与目识心记,都是对观察能力与造型能力的锻炼,似也各有重点。对景写生币在入微地看,默写则若重在敏捷地记,对景写生与日识心记是中国画家不可缺少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