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达芬奇拉斐尔手稿到北京了,呈现大英博 [复制链接]

1#

“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近日在北京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对外展出。

澎湃新闻获悉,该展由木木美术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品主要有来自大英博物馆的近50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纸上作品真迹,包括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和拉斐尔在内的众多文艺复兴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也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并置,作为对文艺复兴纸上绘画的回应。据悉,作为大英博物馆与中国民营美术馆的首次合作,展期将持续至年2月20日。

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人们往往在第一时间联想到拉斐尔在教堂穹顶上创作的湿壁画,或是现而今陈列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墙壁画框内的油画珍品。展题所谓的“纸上绘画”,指的是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手稿。手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易接触到的艺术图像,它可以是现场速写,也可以是构思草图——米开朗琪罗的手稿,大多是用作雕塑的草图,过往并不为普通人所重视。

“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北京,摄影:木木美术馆视频团队然而对于艺术家本人而言,手稿所蕴含的内容却无疑是是丰富且具有多种解读价值的。对于艺术史家而言,观摩、审视艺术家的手稿,则是开启一条通向艺术家内心世界的通道,不仅可以厘清画家的笔触和构思理路,更能解开许多创作之谜和人生之谜。是以手稿的文物价值,从来不曾被低估。以今次在木木美术馆陈列的大师手稿真迹而言,不仅对展厅光照有严格的要求,展期结束后,这些手稿也将迅速回到无光的封存环境,以延长它们的寿命。艺术家的手稿与它所对应的画作相较,两者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是因为一来“同行是冤家”,有些艺术家并不想让自己的构思手法外传,索性在正式的画作出来后,便将手稿付之一炬;二来,比如某艺术家当年是应美第奇家族委约作画,可能会在创作过程中便把手稿给金主呈阅,在一来一回的沟通中,也存在手稿散佚的可能。于是,手稿存世的现状往往比对应的画作还要稀少,这并不奇怪。

“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展览现场,摄影:木木美术馆视频团队本次展出的作品集中呈现了文艺复兴艺术的重要特点和主题,囊括了至年间活跃于意大利半岛的众多艺术家的作品。展览分为六个主题:人物、运动、光线、服饰、自然界和叙事,深入探讨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的艺术家如何通过研究运动、光影和服饰等元素为他们的作品赋予生命、形式和动态。对话:揭示文艺复兴和中国现代化间的重要关系

木木美术馆艺术总监及首席策展人王宗孚和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莎拉·沃尔斯(斯米尔诺夫家族赞助意大利和法国版画与绘画研究员)在共同策划展览的过程中,试图在欧洲范围以外更广阔的语境下思考文艺复兴——以一种跨文化的全球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历史上的作品。于是,观众得以在展厅中看到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和拉斐尔在内的众多文艺复兴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同中国当代艺术并置对话,以期发掘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文艺创作走向之间跨越时空的重要关联。

从扩展的史学研究视角来审视这一时期及其形成的思想,或许可以揭示出传统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现代化之间的一些重要关系。展览以文献资料的形式呈现蒋方震、胡适、梁思成、傅雷等在国家变革和文化运动进程中的关键人物的著作,并辅以相关背景资料——在文艺复兴的启示下,他们通过笔下的文章,成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理念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从而扩展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和艺术表达的理解。

“意大利文艺复兴纸上绘画:一次与中国的对话”展览现场比如在《鲁迅全集第三卷》中,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没有游历意大利的幸福,所走进的自然只是纸上的教皇宫。”而在一张泛黄的年5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建筑家梁思成撰文《达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文章既表达对这位意大利艺术家在艺术上伟大成就的赞许。同时,作为城建设计师的梁思成,将达芬奇视为典范,对其都市计划的先驱工作和超越时代的远见大为赞赏。

展览以文献资料的形式呈现,左上为年刊载梁思成文章的《人民日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艺术专业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中国第三代油画家靳尚谊在年创作的《坐着的男人体习作》,更能直观表现出艺术家对真实呈现人体肌肉和内在解剖结构的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