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画作创作在约年,布面油画,cm×cm。亨利·卢梭(HenriRousseau,—)的作品是朴素的,也许正因如此,欣赏他的作品无须特别的知识。实际上,他另有主业,绘画只是作为兴趣。他时不时会进行一些创作。他还是一位不受任何流派约束,被称为“素朴派”的画家。素朴一词指的是“如孩童般”或是“业余的”,有点儿被专业画家挖苦的语气,但我称卢梭的画朴素并非因为他是素朴派的一员。卢梭的作品如同“素朴”一词的字面意思,非常朴素,欣赏起来毫不费力。雅致的房屋和滑稽的人物形象,按照映入我们眼帘的去欣赏也毫无问题。他才华卓越,时不时以梦幻、立体的手法进行创作。
卢梭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他真心热爱自然,并将其融入了画中。同自然共呼吸的人类、老虎、猴子、鸟等似乎应在童话书中出现的动物都是他的素材。卢梭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有些人之所以对他的画作感到不以为然,问题便在于这种朴素感。但令人疑惑的是,如果漫无目的地翻看他的画,与其说是朴素,也许说作品中某些地方给人一种不稳定之感更合适,在橘园美术馆更是坚定了我的这一想法。
《婚礼》好似仿制了婚礼纪念照一般,4名男士和4名女士聚在一起。虽不知他们具体的年龄,但是从前排两个人花白的头发和布满皱纹的脸庞来看,他们似乎比新娘和新郎年长。一只看起来温顺的狗趴在地上。所有人的脚都像剪纸一样被截掉了。据说经过X射线拍摄后发现前排年长妇人的衣服原本画到了狗所在的位置。这貌似是画家为了实现整体的平衡感,后来对作品进行了修改。在这里,远近感和空间感完全被摒弃,人物好像是浮在空中一般给人一种不稳定感。卢梭的代表作《我本人·肖像·风景》和《马车上的一家》亦是如此。
卢梭曾是一名税务员,他又被人称为“杜阿尼耶”(LeDouanier),这个词即税务员之意。他的工作是向沿塞纳河而上的商船征收通行费,看似有些枯燥。他边工作边画画,直到40岁才筹备工作室,开始正式发表作品,到了49岁放下工作,开始了职业画家生涯。
对于未正式学过绘画的卢梭来说,画家这条路并不平坦。亨利·卢梭的作品将现实和幻想交叉在一起,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初期在美术界备受冷遇。但有人从初期就看好他的作品,这个人便是毕加索。毕加索评价称卢梭的作品是没有沙龙展残留的纯粹作品。卢梭特有的异国原始风情备受毕加索欣赏,这与他曾经想要在非洲原始部落中寻找的风景相契合。
从初期便开始收集卢梭作品的毕加索年在自己的工作室中招待了当时的前卫艺术家阿波利奈尔和费尔南·莱热(FernandLéger)等,他在派对上也对卢梭大加赞赏。当时卢梭说道:“我们都是这个时代伟大的画家。只不过先生您是埃及风格,我是现代风格。”卢梭认为自己和前卫艺术家之间没有共鸣。这一言论也反映了他平时对自己是伟大的画家这一点深信不疑。莱热曾嘲弄称:“卢梭完全不懂现代美术。他的画对现代画家没有任何影响也是有原因的。卢梭坚信自己的画是最好的。”
使卢梭闻名于世的是丛林系列作品。他从年到年集中创作了26幅丛林作品。真正的丛林自不必说,卢梭连法国国境都未曾迈出过,但是他曾在巴黎植物园中以异域植物为题材练习素描,也曾在巴黎自然史博物馆中观察各种动物。在《婚礼》中,人物旁边所绘的植物便有这样的影子,似乎应该出现在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将人物所处空间变成了截然不同的异域之地。
高更也在画作中描绘了文明社会之外的南太平洋风景。他们二人在画家之路上均起步较晚,就这一点来看,二人颇为相似。有趣的是,毕加索对卢梭的原始性赞不绝口,对高更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他恶语直言道:“高更很有才华,但他常常将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甚至从大洋洲原始部落偷窃。”
毕加索的言论反而在促使我仔细品味卢梭画作所表现出的不稳定感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高更最终也未回到家乡,抑或是未能回去。相反,卢梭从未离开过自己的祖国法国。当时曾在巴黎活动的夏加尔和莫蒂里安尼等画家,离开家乡定居巴黎,对家乡时常充满着怀念,但因卢梭从未离开过,所以也无处可回。俗气点儿讲,对卢梭而言,绘画便是唯一的外出或旅行,但也是原地转圈的旅行。卢梭的画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感也许与定居者身上独有的不安是相似的,在故乡生活的他曾以异乡人自居。
卢梭于年因败血症去世,享年66岁。前来吊唁的仅有7人。阿波利奈尔写了祭文,布朗库西(ConstantinBrancusi,—)将其刻在了石头上。“无须纳税,我们把准备好的行李通过天堂之门寄给您,我们想把画笔和画布寄给您。”曾经取笑他朴素的画作的画家彼时才开始对其作品的真正价值予以肯定。对传统形式感到腻烦的艺术家认为卢梭时不时将梦想和幻想融合在一起,朴素的、不安的创作是超现实主义的开端,对此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