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绚丽的战国帛画是最早的,且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它们还可以代表了当时肖像画具有超前的技术。
战国帛画的代表作品有《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发现的时间分别是在年和年,这两幅代表作品均发现于湖南长沙,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它们可以代表战国时期肖像画的最高水平,还具有独立的绘画意义。
如今人们可以看到的中国最早的还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就是是战国时期的帛画。它是非常干脆的用墨笔画在缣帛上面的。
像这种画在纺织品上的画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灵堂是用画像代替“尸”的发端已经在当时非常的盛行这个。在远古时代,当人死了之后,亲人要守在尸体的旁边来表示对故人的悼念和哀思,在哀悼之后便可以将已故之人埋到居住场所的周围,以此可以空想着去世的人依然是活在自己身边的。到后来,人们的风俗产生了变化,在人死了之后要立刻马上埋葬且入土为安,然而那些活着的亲人就要扮成已故亲人生前的样子,还要就此接受亲友的跪拜,这就称之为“尸”。再到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尸”慢慢的被木牌以及画像取而代之。并且大部分的画像一般都是是墓主人的肖像,且要挂在灵堂上让亲人们对此来拜祭行礼,当出殡的时候,会让执事人拿着竿挑起它走到灵柩前面,当死者灵柩放到土里之后,把帛画遮盖住棺盖,这被称为“铭旌”。
现如今有两副战国帛画比较出名,它们分别就是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中发现的,这幅画是画在白色的丝帛上面的《人物龙凤图》和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的《人物驭龙图》,大家可以将它们当做是姐妹篇。
《人物龙凤图》所刻画出来的情景是龙凤指引着墓主人的灵*升天画面。这幅画的右下角有一位扭着身子站在那里的中年妇女,她穿着阔袖长裙,两手合十像是在那里向神祷告的妇人,她的头顶上方有一只向空中飞升的凤鸟,它的尾巴羽毛是向上卷起的。左边正是一条体态弯曲并且正在向上空升腾的龙。这幅画描绘出来龙的形象,因为最初发现这幅画的时候龙的左脚已经破损了,只能看见右边的脚,因而这条龙一直被认为是夔,它是传说只有一只脚的龙,这幅画曾经以这条昂首卷尾的龙来定名成《夔凤人物图》。
《人物龙凤图》这是一幅指引墓中已故之人升天祝告神明的帛画。画中的中年妇女身边画有龙凤,寄托着已故之人跟随着龙凤的指引而升天。画中腾空而起的龙、凤都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下面的扭着身子站在那的人做出的动作就是一种跟随它们的样子。人和龙、凤的造型都带有一些特有的装饰性。这幅画中是没有背景的,但是饱满而有丰富动感的人和龙、凤的形象就让整幅画面看上去是完整还很充实的。这幅帛画是用墨线勾描出来的,画出流畅曲折的线条将所有需要的形象都勾勒了出来,抑扬曲折,非常带有节奏感、起伏变化。
《人物驭龙图》这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上一幅看着更加的成熟。这幅画的中心位置绘画的是一位扭着身子挺立的中年男子,脸上带有胡须,把头发束着露出高高的额头,腰上佩着长剑,手上拿着缰绳,正在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身平伏,像舟的形态。在龙翘起的尾巴上站立着一只引颈长鸣的白鹭,圆圆的眼睛长长的嘴,头顶有翰毛。男子上方还有一个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
绘画者很好地掌控了从细微的局部来衬托主题。画面中的龙、人物都是看向左边的,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都是向右边的,可以表现出一种非常强的方向性和人驾驭着龙出行的动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龙”看作是神物,觉得龙是连接天地的灵物,它可以载着人和神升天遨游的。这幅帛画可以反映出古代的人们对人死后的灵*不灭,驾着龙在天上游又或是乘坐在龙身上升天的一种期望。而白鹭就是代表着男子的人格风范,而且还是传说中的仙境中的动物。整幅帛画表现了男子走完尘世历程之后,踏上天游之行。驾驭着龙顺着风,白鹭相ban在旁跟随,这就能表现出男子轩昂自若的风度。这种广阔的襟怀反映出中华民族对生与死的独特认识。
这两幅帛画都表现了“引*升天”的主题。画面里面人物的形象塑造和人体比例的掌控都是非常的准确,绘画技巧已非常的熟练。上一幅画是用墨色线条为主的,稍微加了些暗红的淡彩,表现得比较古朴。第二幅画的线条已经有了轻重、刚柔的变化,色彩是在单线勾勒后平涂和渲染一起叠加运用的,运笔潇洒自如。可以这样说,在战国时期,我国绘画以线条描绘人物的风格已经形成。这两幅帛画也代表了当时肖像画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