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的普赛克年,.2x62.2cm,布油彩TateGallery,London,伦敦泰特美术馆
普赛克是希腊神话中传统的人类灵*化身,她以少女的形象展现,成为神中最美的女神,这使美神维纳斯十分嫉恨,就派儿子丘比特去毁坏普赛克的美丽。当丘比特见到普赛克时,反而被她的美丽所感动,深深地爱上了她,后来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幅画中的普赛克是美的化身,为了描绘她的美,画家将她置于入浴时刻,这样可以完美地展现女神的美。莱顿喜欢用长方形画面,普赛克以侧转身体抬手的姿式,完全袒露完美的身体,背景上的深重布帘更突出人物形象。莱顿对画面线的运用十分在意,挺拔的直线和横线与充满曲线温柔的人体形成对比美感。
弗雷德里克·莱顿,又译洛德·莱顿(FredericLeighton,~6),是英国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画派最著名的画家,在英国绘画史上享誉极高。
这幅画模特DorothyDene自80年代(十九世纪)中期之后成为列顿许多作品的灵感来源。独特的视角,加上模特身体优美的弯曲(拉斐尔的许多作品因此而成功,评论家把这称为女性身体的韵律)使这幅画与众不同。艳丽的色彩也使这幅作品格外抢眼。关于这幅画还有一则趣闻,年的画坛排斥维多利亚时期的学院派风格,这幅画标价低达$,却还降价被波多黎各的彭塞美术馆MuseodeArtedePonce,Ponce,PuertoRico收购,现在还在那里存放。
莱顿荣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之后即创作了这幅优秀的风俗画作。他在这幅画中,体现了他崇敬和向往希腊古代艺术传统的画法。画中人物身着古希腊妇女的贴身连衣长裙,扭转的身姿形成衣裙褶纹的疏密变化,使我们联想到希腊雕刻《命运三女神》中的形象。繁密的衣褶随着扭动的身体流动,如曹衣出水之妙,隐现出女性人体之美。在这幅画上,画家注重形体和线条的对比统一的艺术处理,画家沿用古典绘画法则,以学院派绘画的严谨,描绘了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的表现呈现古典风格;小女孩全神专注地配合着母亲,扭动着身体,一幅稚气。莱顿以古典手法去表现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并且流露出缺少真实情感表现的缺陷,使画面单纯中见丰富。
身裹轻纱的女性,以拟人化的方式追忆古典传统,给观众以主观想像的空间,构成了莱顿晚年作品的突出特点。年展出的《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就属于这类作品。在罗马和巴黎期间,莱顿结识了许多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和亚历山大·卡巴内尔(―)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他们身上,莱顿汲取了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美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观念把莱顿变成了某种和维多利亚艺术潮流相对立的角色。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在英国传播上述观念的代言人地位,使得他先前在英国画家中的被动地位又被扭转了过来。在他创作生涯的晚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成了他经常使用的题材,并用象征性手法挖掘它们在表现人类的无助、孤独和生与死等情感状态时的神奇力量。宁芙女神以一个着宽大长袍的女子形象出现,背对着瀑布站在一个沙堆上。莱顿借此向人们传递着水的天性:湍急的河流及其飞溅的水花,以及表面平静而深不可测的暗流。这幅画是画家5年创作的最后一幅杰作《六月煌煌》(现存波多黎各蓬塞博物馆)的姊妹篇,十分珍贵。
这可以算得上是雷顿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家庭女教师正在手把手教授女孩弹奏曼陀铃。莱顿以学院派极其严谨的态度描绘了音乐课的情景。女教师微微俯身帮助女孩调试琴弦,女孩则依在女教师胸前弹拨着六弦琴。这只是一幕普通的音乐课情景,却被画家描绘得极富美感韵味。女教师面庞秀美清丽,身着长裙,花纹、质地被画家描绘得十分逼真;小女孩则被描绘得天真烂漫,纯真无邪,表情认真,显得十分可爱。衣服、面部及背景的描绘,都体现出学院派画风。图中的衣着与陈设都不是古典的,而且属于当时流行的表现现世的风俗画。画家所着意表现的是画中人物的形象和繁杂的衣纹变化。他有意将环境配置以横竖直线构成,而与人物的柔软质地的衣裙褶纹形成简单与复杂,柔与刚的对比,借以创造一种形式美感。绘画采用了金字塔构图,显得沉稳扎实。雷顿在对衣褶的处理上十分得当,用连续的明暗调子和高光表现了丝绸面料的自然顺滑,不会显得生硬突兀。
这件作品被描绘得十分完美,构思新颖,用色讲究,注重黑白关系的对比。画中画家与新婚妻子相互依偎,年轻的妻子在看画家作画,感情甚笃。在画面处理上,莱顿颇具匠心,精心处理了光影关系,以严谨的造型结构描绘处于侧光中的人物,使画面色彩充满贵族气息。并且由于循着古典绘画法则,对比色的运用显示一种华美感,成为莱顿绘画特有的手段。
画家以古典手法、细腻的技巧、严谨的造型描绘了喷泉旁的女性。她头微侧,身躯微斜,显得优雅洒脱。面部的逼真刻画显出她属于欧洲女性中的佼佼者——美貌出众。衣纹则用古典手法描绘出盘旋舒展的线条,以体现女性成熟的体态美。这是19世纪英国典型的学院派绘画风格。
这是一幅富于情节性的肖像画,一少女盘腿坐于地摊上,认真、专心地在阅读画册。女孩身着的浅*色衣裙极富质感,与深色的背景形成对比,更衬托出女孩的专注神情。女孩面容姣好,纯洁严肃,显示出较好的教养。整个画面体现出一种学院派的严谨与优雅。
这是一件非常美的作品,描绘的是在苹果园的苹果树下一个女人与蛇交和的故事,莱顿的画面颓靡诱人,让人感觉到那华丽的美,会不自然的想到圣经中的“伊甸园”。
莱顿是位遵循学院派传统画法的画家,不过在这幅肖像中,表现了来自现实的生活气息。这幅画是画家在汉普郡的一个朋友家里构思而成的。画中的小姑娘是朋友的女儿,这幅肖像没有按常规肖像构图照相式地摆姿势,而是表现行动中的形象。她好像从远处走来,一手提着裙边,另一手执马鞭。这一动态情节使她更为生动。黑色及地长裙和阔大的黑色帽子、长长的红色围巾、领口和袖口露出的白色衬衣……虽然不甚合身,但显得高贵庄重和典雅,具有古典美。白色和红色嵌在黑色衣裙上富有变化,调和美感。
莱顿善于描绘女性,并赋予她们以高贵气质。而且因古典主义绘画原则,使他笔下的女性楚楚动人。《哈雷姆之光》中,莱顿将照镜子的女子表现得美艳惊人,拉长了的身材,丰腴苗头而富于风韵,长裙被细致地描绘出图案纹样,富于质感。整幅画传递出一股贵族气息,展示出一种古典的美。
这幅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珀耳赛福涅是农神德墨特耳的女儿。冥王哈德斯爱上了她,把她劫到冥界。农神因失去爱女,悲痛万分,不再赐予人间谷物收成,因此人类濒临灭绝。主神宙斯见此情景下令冥王立即将珀耳赛福涅送还其父母。莱顿的《珀耳赛福涅归来》就是描绘这个情节。题材对莱顿来说不是主要的,而是通过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人描绘,借以传达自己的美学观念。画中珀耳赛福涅几乎是飞降到人间,亲人相见悲喜交加。画家着力描绘画中人的动态和风动的衣褶变化及完美的人体造型。构图有运动感,在山冈的一角,天与地又形成强烈明暗对比,使珀耳赛福涅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一位丰满健实的美丽女子,身着白色连衣长裙,头披白色头巾侧身端坐在高山之巅,云雾在她背后流动,大地一片黑暗。唯有她放射着光明,她举目仰望太空,是恐惧?是幻想?是期望还是等待?她那纯洁无瑕的形象和期盼的神情及充溢着生命的身躯令人感动。这幅画中人物造型和构图依然有一种稳定坚实的雕塑感,山顶之*仅仅是一种象征。
莱顿的晚年强忍着疾病的侵袭,仍持续不断地创作出令人难忘的作品。《法蒂希达》是他逝世前两年的作品。这是一幅雕塑感极强的油画,给人感觉是用油画画雕塑。法蒂希达斜躺在椅子上,身着古希腊式白色连衣裙,厚重的褶纹犹如用云石雕刻而成,半圆形屏风犹如一堵墙衬托出形象的庄严肃穆。整个画面呈现出厚重的分量感。
海边的希腊少女:这幅画作是英国19世纪古典唯美主义画派的著名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作于年,当年第一次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向公众展出。作品展示的是一个充满舞台戏剧效果的画面,四个身材丰满的年轻女性分别拥有匀称而美丽的身材,宛如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女神一般。而身上的头巾和斗篷也在那一刻被风吹起,恰似神祗背后的光环,给人以圣洁的尊崇感。
自年之后莱顿已经变成一位道地的英国画家了,他被选为皇家美术学院准院士。画家在这幅肖像中更多的是表现豪华与辉煌,这正是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体现。盛开的鲜花与夫人俊秀面孔相印,及地长裙的褶纹发出耀眼的光辉,与背景勾金花纹家具交相辉映,后面隐约可见的一幅名画使室内充满高雅的艺术气息,这与画中人的高雅神态相一致。《音乐课》这是莱顿的成熟之作。画家以精湛高超的油画技巧,描绘了教授弹琴的风俗题材,画中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弹琴,这一情节被描绘得自然真切。但画家所着意表现的是画中人物的形象和繁杂的衣纹变化。他有意将环境配置以横竖直线构成,而与人物的柔软质地的衣裙褶纹形成简单与复杂,柔与刚的对比,借以创造一种形式美感。
这幅画取材于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故事。安得罗马克是底比斯国王厄厄提翁的女儿,特洛伊王子、英雄赫克托尔的妻子。在特洛伊战争中赫克托尔因获神灵保佑而屡战不败,他曾烧毁希腊人的船队,杀死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好朋友帕特洛克罗斯,最后为阿喀琉斯所杀。后来特洛伊城被希腊人用木马计攻陷,安得罗马克全家人战死,她悲痛欲绝而自杀,被阿喀琉斯的儿子救起,成了他的女奴,囚禁在希腊岛上。画中描绘安得罗马克身着丧服,含着忧伤到泉边汲水,她置身于异国他乡,国破家亡孤独冷落,情态令人同情。画中描绘了希腊人和平宁静的生活,周围的人并没有歧视她,反而以崇敬和同情的目光对待她。这幅画场面大,人物多。安得罗马克身着黑色衣裙,严紧包裹,屹立画面中心,形象鲜明突出。庄重醒目的形象和充满阳光的画面形成对比。莱顿以优美的造型描绘了具有希腊风情的生活场面,做到了古与今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