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何琴英。高校教师,副教授,曾被公派到老挝国立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任教。
和陈琳老师结缘于四年前的老挝。
并非见面,是欣赏到他的一幅油画,老挝题材。画面很简单:蓝色天宇下一座金色寺庙,静穆、寂然,画风如老挝一般朴素、自然
在融汇了人类迄今所有文明类型的东南亚国家,包括既是佛教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老挝,寺庙建筑确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老挝和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一个重要连接点。记得年初到老挝的那个傍晚,出了瓦岱机场,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在乡村风格的街道两旁一闪而过时,我当真被*昏的万象寺庙惊艳到了。
屏息敛神,再细看油画,线条、光影、颜色、结构,渐渐升腾起了有些坚硬的情绪。
我对画的主人,老挝未来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龙攀说:“画家内心有不平的块垒。他想挣脱,想呐喊。他怎么啦?”
龙总惊讶道:“是吗?这都能看出来?”他凑近油画仔细看了看,告诉我那幅画作于二十一世纪初。
龙总说他是陈琳老师油画的藏家,是陈琳老师的崇拜者。龙总都“崇拜”的人是怎样了得的人物呢?
陈琳油画:纺织姑娘言为心声,画为*形。我认真地一幅一幅欣赏。寺庙、布施、打坐、耕种、收获、戏水、纺织、春米、冥想的和尚、穿简裙的少女、光屁股的儿童……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缅甸、印尼等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像定格的剪影,从眼前生动、真实地划过,俨然如一部东南亚民族风情史。这是陈琳老师10多年间,行走东南亚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城市乡村的汗水和心血。画如桥梁,透过内化的深挚情感,画家艺术地讲述了东南亚人民的饮食起居、喜怒哀乐,让人聆听到了热带从林中独特的生命之歌。
陈琳油画:《舂》神出于技、技化于心。走进,融入,酝酿,内为诗心,外为画作,童心赤忱、田园牧歌。不忸怩,不弄姿,天然一段生命故事,就像一片林茂草青的桃花源,以阳光为栅栏,以真、善为花、叶,阻隔着现代文明对灵府的吸血和撕裂。透过每一幅作品,生命的自适、温暖、忧伤,灵*的干净、流浪、安顿,以及由己及人阐释的族群多元共生,形成了陈琳老师油画中地域化、本土化、国际化的天籁气息和咫尺天涯的独特审美品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道法自然”。这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炼达,万物偕同、大道至简的洞明,使陈琳老师的画作更有了陌生中见熟悉、朴素中蕴恒远的人类家园之感。
我也喜欢上了陈琳老师的画。它像生命里最自然的呼吸,像田间地头永远开不败的花,像一首永远守护灵*的安*曲。
陈琳油画:《小和尚》后来,龙总把“老挝资讯网”推介陈琳老师的文章发给我,我才得知陈琳老师是四川人,敬仰之外又平添了几分亲切。我加了陈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