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关于河南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胡辣汤书记”的文章。她是谁?她做了什么?↓↓↓
人民日报记者马跃峰毕京津
眼前的女生披肩发、柔声细语,是河南省最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之一,今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在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有人喊她“闺女书记”,有人叫她“胡辣汤书记”,有人说她是“不走的书记”。她是谁?她做了什么?
走出家门,跟伙伴玩,原本是一个孩子的普通事儿,可对李二磊来说,却是一种奢侈。13岁时,李二磊患上强直性脊柱炎,两侧股骨头坏死。他在床上一躺就是七八年,经常疼得嗷嗷叫。母亲胡月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四肢僵硬,后半辈子咋办?砸锅卖铁,也得给他治好!”四处寻医,不见效果,李二磊渐失信心。
李家的转机在年。秦倩受共青团河南省委派遣,到孙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她到李二磊家走访后,查阅大量资料,带上患者病历,到郑州寻访名医。专家说可以治疗,但手术费要数十万元。秦倩跑部门、找企业,寻求援助;终于,北京一家基金会答应,承担李家自付的医药费。李二磊手术成功,终于站了起来!
在孙庄,因病致贫的不止李二磊一个人。秦倩奔波1个多月,推动“中国梦·脊梁工程”精准医疗扶贫项目落户河南,可为每位患者捐赠最高5万元的手术费,目前已累计救助名贫困患者。她还创建河南省首家第一书医院。村民医院的专家求诊问药。
身体的脊梁挺直了,精神上的“脊梁”怎么挺直?在秦倩帮助下,李二磊当上了电商老板,家里盖起三层小楼,带动周边年轻人开设了上百家网店。
望着儿子快活忙碌的身影,胡月梅笑容绽放:“托秦书记的福!我真想喊她一声亲闺女!”
秦倩在贫困户家里指导蜗牛养殖。人民日报记者马跃峰摄
拔穷根,靠产业。可孙庄村一没山水、二没矿产、三没产业,土里刨食,啥时候能脱贫?
“换个眼光看西华,胡辣汤闻名全国,能不能当成扶贫产业?”秦倩的提议一出,大家无一赞成:西华胡辣汤有名是不假,但市场上已经有了不少品牌,有的还开了连锁店;孙庄人没经验、没资金,设备咋买,销路在哪儿?
“我想办法。干成了,是集体的;干不成,损失我承担。”秦倩认准了路,就想闯一闯。她先注册胡辣汤品牌——“邵蛮楼”,设计包装,寻找销路。回过头,又联系原料厂家,贴牌生产;仅设备一项,就省了百万元。
怎么擦亮品牌?秦倩邀请知名胡辣汤品牌商,在县城摆摊义卖,所得钱款捐给贫困户;通过团省委,向省直单位推销,吸引团购订单;请奥运冠*免费代言,打开“邵蛮楼”知名度。年10月,第一批“邵蛮楼”胡辣汤问世;胡辣汤产业每年收入40多万元,全归村集体。
有品牌,有销路,还缺人才。秦倩决定“海选”胡辣汤产业带头人。消息一出,周边年轻人纷纷报名。“选才大会”上,有的承诺自己投资,建设胡辣汤流水线;有的打算开办实体店,打造连锁品牌;有的计划成立胡辣汤培训学校,运用互联网线上售卖……几轮投票,返乡创业的张旭被选为带头人。而今,“邵蛮楼”胡辣汤不仅有速溶产品,还将开发原汁原味的罐装。孙庄胡辣汤热气腾腾端上了桌;秦倩也因此多了一个别名——“胡辣汤书记”。
秦倩还有一个别名——“不走的书记”。话从哪说起?一次,她外出学习一个月。村里产业进展迟缓,引起秦倩深思:3年来,秦倩带领干部群众修路、发展扶贫产业,办了多件实事,争取了多万元资金。如今,孙庄村贫困发生率从34.2%降到0.9%。如何防止脱贫之后返贫,怎么确保大家一起奔小康?她觉得,必须培养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抓好村支书,培养带头人。孙占礼在村里当了20多年支书,群众基础好,但思想有点保守。秦倩创造机会,让他外出参观考察,向模范人物、支书榜样学习。孙占礼耳濡目染,慢慢有了干事创业的想法。秦倩和扶贫工作队趁热打铁,和孙占礼一起,建设文化广场,引进渔光互补项目,发展百农园扶贫基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智慧课堂,培养农产品电商……
冬日,走进贫困户孙红生家,见一个“养殖车间”垒满了水泥格。白玉蜗牛在格子里吃白菜、“啃”青草,4个月就能长成,每斤保底卖8元。仅此一项,孙红生一年收入就将达2万多元。
在秦倩的影响下,6名优秀青年加入村团支部,成立了“孙庄青年欢乐群”。团支部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和春天约会”健身活动。如今,*员、团员成了孙庄发展的主力*。建设百农园扶贫基地时,需要征地50亩。一开始,有的群众不情愿。村“两委”干部带着*团员,冒雨做工作,得到村民支持,顺利完成任务。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谭敏审核:郭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