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脱离生活基础的艺术还是艺术么?尤其是夸大歪曲民众公认的形象,能否被称作艺术还要两说!
近期,有网友曝出:有一个叫方力钧的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刻意丑化袁隆平老先生。不少网友看了袁老的画像之后,纷纷质问方力钧是何居心。
要知道袁老一生为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鞠躬尽瘁,也让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们都能够吃饱了饭,可是就有这么个艺术家在歪曲人们心目中袁老的形象。
画像中的袁老宽眼距、满脸的深皱纹、奇怪的头型、稀疏的头发,如果这名画家想表达的是袁老工作繁忙、鞠躬尽瘁,所以用了社会上的刻板印象(累到脱发)来表示,满面皱纹是想表示袁老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下依旧为人民劳心劳力的奉献精神,那倒是可以理解。
但是这幅画无论怎么看都是和不健康相联系的,正常人都会对此产生生理反感,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画的不像和画的丑就不说了,袁老头发后面的一缕头发无论怎么看都是在表达着满清的鼠尾金钱辫,就像漫威漫画里的反派满大人。
再看看方力钧本人的经历,河北邯郸人,毕业于八大美院之首的中央美术学院,现在是20多所学校的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但是前些年主流媒体对方力钧的评价则是“只为西方画画”。而其作品也多是为西方“呐喊”,然后年就获得了国外的“前卫”艺术家的称号。
有网友表示:用这种刻板印象来表达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积累不够的表现,画师的水平并不高。加上这幅画本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境,它就是不好看,至少把它放在这个场合不合适。实际上方力钧并非水平不高,而是有很高的水平,甚至可能是蓄意为之。
虽然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人物变形夸张都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写实不是艺术的全部衡量标准。但袁老精神抖擞的寸头在那个招风耳笔下变成半秃,后面还恶心的掉一缕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是对全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极其不尊重!
作者的风格确实很前卫,但是前卫是有针对的,艺术作品没有国界,但是艺术家是有国界的,方艺术家的思想或许本来就不在东方。
还有美术圈的人士表示:方力钧的风格本来就是诙谐、夸张,不喜欢不看就是了,艺术创作本来就是千人千面。网友如此评判是在扼杀艺术创作的自由氛围,在让艺术创造变得越来越不自由,给艺术带上脚镣。
这就是圈子啊,艺术的圈子仿佛只有艺术家才能看懂艺术家,别人稍有指责就是不懂艺术。
在这里笔者想要表达一种观点:你可以说你有独特的审美,但你不能把这种审美强加于别人。审美本就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但是却透露着满满的优越感。艺术起码要让大众看得懂,这幅画一眼正常人看着就是丑,我们普通人不懂艺术,但懂得欣赏丑与美。
袁老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而有人却要丑化污蔑,是何居心?纪念袁老的画不是给画家看的,是要给全国人民看的,画的须要便于认出,要“好看”要贴近本人,用什么难以理解的美术手法都是不太合适的,心丑作品才能丑,和审美没一毛钱关系。不管什么艺术形式,令人赏心悦目,阳光向上就是美,否则就是丑。
互相认识的人彼此之间开玩笑,或大或小,都知道是开玩笑。有见拿人父母开玩笑、拿逝者、尊者开玩笑的吗?即使有,也是没有教养。如果方力钧画他自己的父亲,他也会这样画吗?如果别人画我们的父亲,你会容忍吗?
当一件艺术作品符合大众审美,就会受到大众的喜欢、推崇、议论思索,如果是少数人认同,就失去了议论探索的意义。如果在画家口中不需要大众去欣赏,那就不要拿出来秀,自己完全可以放家里没事找几个懂“艺术”的去看。
现在现实里,这些根源于各大美院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却慢慢脱离了人民的实际,究竟他们还能不能被称作艺术家,会不会成为人们口中唾弃的对象,还要看他们自己的选择。
#方力钧丑化袁隆平惹争议#
图源互联网,侵删。和你一起看教育趣闻,分享教育理念,了解学科知识
期待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