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0世纪大陆哲学中的100个哲学命题
TUhjnbcbe - 2023/9/13 20:0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劳特利奇哲学史》对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史提供了一种编年式的考察。它深入地讨论了哲学的所有重要发展,对于那些普遍的伟大哲学家提供了很大的篇幅。但是,较小一些的人物并没有被忽略,在这十卷本的哲学史中,包括了过去和现在的每一个重要哲学家的基本信息和关键的信息。这些哲学家被明确地置于他们时代的文化是科学的氛围之中。这部《哲学史》不仅是写给专家看的,而且也是写给学生和普通读者看的。

各章都是以浅近的风格写成,每一章的作者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全书多位的专家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等十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每一章后面附有大量的参考书目,可供深入研究者参考。有详细的哲学大事历史年表,涵盖了从公元前8世纪至年西方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后面还附有专业术语的名词解释和文献、主题、人名索引。该书是代表当今世界哲学史研究领域学术水平的著作。今天,我们来解释一下《劳特利奇哲学史第8卷20世纪大陆哲学》中的个哲学命题。

1.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影响遍及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指出“自西方思想肇始以来,人们实际上一直在对存在者的存在进行思考,而却没有对存在作为存在的真理进行思考...”。

海德格尔从理论上分析了三种原始的“此在”生存意义环节,它们分别是:现身、领会与言谈。海德格尔认为,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时间不再是外在于人而自在地存在着,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体,时间与存在必然而内在地联系着。海德格尔说:“人是向着死亡的存在。”“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

2.时间是一个事关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

时间是一个事关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时间概念史导论》主要文本来源是马丁·海德格尔年夏季学期的马堡大学讲课稿。书中,海德格尔明确地把时间作为进入“有关存在者之存在及其可能领域”这个问题的指导线索,指出:“在人们对时间概念的这一作用没有明确和基本意识的情况下,在人们未曾把蕴涵于这样的一种取向中的可能性加以凸显的情况下,时间概念就作为这样的一种指导线索而发挥着作用。因此时间概念绝不是一个随意提出来的概念,而是一个事关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

3.本有意味着发生的可能性。

本有意味着发生的可能性——《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的运思之作,代表了海德格尔后期的思想,被誉为与《存在与时间》比肩的鸿篇巨制。书中,海德格尔开展了他的“本有”之思。海德格尔提出,“本有”就是“原始的历史本身”,“作为本有的存有乃是历史”。在海德格尔看来:“本有意味着发生的可能性,在其中可建立一个新栖居——一个民族可以培育意义的时空”。“本有”属于开端性思想,由于它指向另一开端。言说“本有”意味着与希腊“第一开端”的争执,这样的争执意味着思想从理念到实存的过度。

4.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收录了《返乡——致亲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如当节日的时候》、《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等六篇文章。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十世纪“荷尔德林热”,也使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成为当代哲学和是学的一个重要论题。书中,海德格尔用五句诗来阐释他的语言观。1.做诗是最清白的事业。2.因此人被赋予语言,那最危险的财富人借语言见证其本质3.人己体验许多。自我们是一种对话,而且能彼此倾听,众多天神得以命名。4.但诗人,创建那持存的东西。5.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5.人,诗意地安居。

《人,诗意地安居》辑有海德格尔语录凡一百六十六条,大致依时间先后,按照海氏思想的五个基本问题,分成五章,即: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务;语言是存在的家;人,诗意地安居;技术和人的命运。大致勾勒出海氏思想的轮廓与话题中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近原著,进入海德格尔极富魅力的精神王国。人,诗意地安居”这一命题原是著名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上。”海德格尔之所以把它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因为“安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诗意首先是诗人存在的根基,是人存在的根基。诗意即是人与自然同在,是存在的一种高境界。在诗意中,人与自然万物都“自由自在”地相处。

6.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

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林中路》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存在之真理”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存在历史”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文中写道:“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林中之路。每条路各行其是,但都在同一林中。伐木人和管林人认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走在林中路上。”。书中,通过对荷尔德林的阐释得出:自从赫拉克勒斯、狄奥尼索斯和耶稣基督这个“三位一体”弃世离去,世界时代的夜晚便趋向于“黑夜”了。海德格尔说,“时代之所以贫困不仅是因为上帝之死……人们还没有学会爱情”。

7.存在之思是诗的源始方式能思的诗本是存在的地形学。

存在之思是诗的源始方式能思的诗本是存在的地形学——《思的经验》中,海德格尔提出:能思的诗本是存在的地形学。海德格尔说:“思即诗,且诗不只是诗歌和歌唱意义上的诗。存在之思是诗的源始方式。海德格尔对那句‘思之巨者,迷亦必巨’加了一个注释,此处将注释的原文照抄如下:‘(这句话)无关乎本人什么,而是关于左右着真理之在场的迷失,任何一种思,只要这种思这样或那样地追随着命运的指令,它就在此一迷失中被抛出”。

“迷失”是存在之思的命运,存在之思总要在无中思有,在有无之间行进着自己的路,故而,随着命运的指令,迷失是存在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存在的思本有的。“很喜欢海德格尔在第一章所写的诗:当晨曦静穆地吐展于群山之巅...世界黑夜从未通达在之澄明吾人迟暮未蒙神之恩泽,吾人早出,难及在之光亮。方兴未艾在之诗是吾人。迎向一颗星辰...运思乃幽闭于独一之思。还有《思的经验·路途》的最后几句:心在听,存在里静寂的声音,黏糊糊的圣物中,破序者猛烈地抽打,是我们的勇气!

8.每一体验本身是一生成流。

每一体验本身是一生成流。——《纯粹现象学通论》是胡塞尔的代表作之一,在胡塞尔的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阐述了通过现象学还原排除本质认识的障碍,获得先验纯化的自然视野,进入现象学领域的先验现象学基本立场,为其现象学哲学奠定了独特的理论基础。胡塞尔指出,纯粹或先验的现象学不是作为事实的科学,而是作为本质的科学。

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论述道:“我们使属于自然态度本质的总设定失去作用,我们将该设定的一切存在性方面都置人括号:因此将这整个自然世界置人括号中,这个自然界持续地‘对我们存在’,‘在身边’存在,而且它将作为被意识的‘现实’永远存在着,...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论述道:每一体验本身是一生成流,是在一种不可能变化的本质型的原初生成中所是的东西:它是一种以本身流动的原初体验位相为中介的持存和预存的连续流,在其中体验的实显的现在是相对于其“在前”和“在后”被意识的。

9.笛卡尔的这些沉思开辟了一个时代。

笛卡尔的这些沉思开辟了一个时代。——《笛卡尔式的沉思》通过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的“改造和重构”,阐述了先验现象学的还原方法。胡塞尔说‘笛卡尔的这些沉思在某种完全独一无二的意义上,而且恰好是通过回溯到纯粹的我思而在哲学中开辟了一个时代……哲学做出了一种彻底的转向,即从朴素的客观主义转向了先验的主体主义。”胡塞尔举例说,一个已经看得见事物的孩子,一旦他第一次理解了一把剪子的目的意义,便会一直用第一眼的目光来看剪子本身。

10.《关于第一哲学的沉思》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开端。

《关于第一哲学的沉思》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开端。——《第一哲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重要著作。按照胡塞尔自己的评论,这是他的现象学哲学的具有“第一哲学沉思”形式的哲学体系构想,由此为开端,将从根本上开启真正的哲学。胡塞尔在书中将他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遍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研究的对象正是那些最初、自身包含着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第一哲学将严格科学的哲学当作最高目的理念,这种严格科学的哲学是彻底有根据的哲学,它是以确定的绝对自明的基础为根据的,按照最严格的方法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

胡塞尔说:笛卡儿“《关于第一哲学的沉思》由于以下情况在哲学史上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开端,即它以一种迄今从未有过的彻底精神尝试发现哲学的绝对必然的开端,并试图从绝对的并且是完全纯粹的自身认识中获得这种开端”。胡塞尔指出,洛克将笛卡儿的“我思”以自然客观的方式,转化为了在预先给定的世界中的人纯粹自在的心智,从而开辟了经验主义心理学的道路。洛克的白板说,本质上是对笛卡儿的纯粹的“我思”的对象式的表达。

11.对一个单个的对象的任何把握,都是在世界这一基础上进行的。

对一个单个的对象的任何把握,都是在世界这一基础上进行的。——《经验与判断》是胡塞尔三部逻辑心理学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逻辑研究》和《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此书在内容上是胡塞尔生前最后亲自订定的一部专著,也是其逝世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书可视为《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的一部姐妹篇,前书讨论先验性论域课题,此书讨论经验性论域课题。两书共同构成了胡塞尔逻辑心理学上下两层结构。《经验与判断》由两大部分组成:述谓判断的样态分析与前述谓判断的经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为本书论题的重点所在。

胡塞尔认为,意向性机制不仅体现在意识层和判断逻辑域内,而且也体现在前意识层和前知觉、前认知、前意志的动机层内;意识层与前意识层的经验性互动关系问题,乃是胡塞尔现象学逻辑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该书是胡塞尔毕生哲学探索的晚年结晶,但与他前期思想(至少可追溯到年的手稿)是一脉相承的。这本书有力地证明,尽管胡塞尔后期对时间、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和历史哲学的重视使他显得有某种“转向”,但“胡塞尔从未放弃他的观念论及其作为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独特观念”。胡塞尔说:“对一个单个的对象的任何把握,对知识的任何进一步的证实,都是在世界这一基础上进行的”。

12.仅有当人在意向着、直观着的时候,时间的现实性才成为存在。

仅有当人在意向着、直观着的时候,时间的现实性才成为存在。——《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胡塞尔说,从价值论意义上考察,时间是不具备具体现实性的。而仅有当人在意向着、直观着的时候,时间的现实性才成为存在。胡塞尔写道,时至今日,每个想探讨时间问题的人都应当仔细地研读《忏悔录》第11篇的第14章至第28章。因为,与这位伟大的、殚思竭虑的思想家相比,以知识为自豪的近代并没有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做出更辉煌、更为显著的进步或许是受到这番话的影响,目前学界关于奥古斯丁时间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忏悔录》第11卷。这使我们可能只注意到奥古斯丁时间学说中人的这一向度。

13.我们真的能够谈论我们的科学的危机吗?

我们真的能够谈论我们的科学的危机吗?——《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系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著作,是艰涩难懂的现象学中最为易懂的一部专著。胡塞尔在书中阐述了欧洲科学危机的现实表现及其历史根源;同时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批判了存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绝对真的严科学-现象学、为解决其他科学的危机提供坚实的基础。

胡塞尔在书的开篇中曾经写道:“我必须估计到,在这个致力于科学的场所,‘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心理学’这个演讲题目就已经会引起反对意见了。我们真的能够谈论我们的科学的危机吗?现在经常听到的这种说法是不是一种夸张之辞呢?然而科学危机所指的无非是,科学的真正科学性,即它为自己提出任务以及为实现这些任务而制定方法论的整个方式,成为不可能的了。这种情况也适合于哲学。哲学在我们今天正面临被怀疑论、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压倒的危险。

14.康德在他本人所揭示出来的根基面前退缩了。

康德在他本人所揭示出来的根基面前的退缩。——《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史称海德格尔的《康德书》,是海德格尔德基本著作之一。本书主要是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成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其目的在于将形而上学疑难作为一种基础存在论的疑难问题展现出来。基础存在论就是对有限人的本质作存在论上的分析工作,是人的亲在的形而上学,它与所有的人类学,甚至与哲学的人类学都保持着根本性的区别。

因此,出于何种意图和以怎样的方式对基础存在论的观念做阐释工作,在什么范围之内以及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之下提出“什么是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如何导向存在问题的重新发问,此乃本书探究和思考的主题。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康德的解释反省自己:“康德在他本人所揭示出来的根基面前的退缩,在超越论想象力面前的退缩,就是旨在拯救纯粹理性,即坚守本己根基的哲思活动的行进路程,而这一行进路程就将根基的坍塌以及随之而来的形而上学的深渊敞开了出来。”

15.哲学的历史目的在于成为严格的科学。

哲学的历史目的在于成为严格的科学。——《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是胡塞尔于年发表于德国哲学杂志《逻格斯》上的一篇长文,因此也被简称为“逻格斯文”,被看作是一份带有胡塞尔签名的‘现象学宣言’”。书中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实验心理学的各种学说和狄尔泰等人所倡导的历史学派。对后人理解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无启迪作用。

在当时思想界所产生的影响至少可以概括以下两个方面:人批判的角度来看,在《逻辑研究》完成了对心理主义的有力抨击之后,《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仍需要在两条站线上作战:一方面是与自然主义,另一方面是与历史主义,前者主要表现在当时盛行的实验心理学的各种学说之中,后者则主要是指为狄尔泰等人所倡导的历史学派,胡塞尔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逻辑研究》中对心理主义批判的继续,他仍然在坚持不懈地提示这些学说的相对主义和主义之最终结局。

除此之外,由于胡塞尔在这篇文章中公开表露了他与狄尔泰思想的分歧,因而这篇文字对后人理解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无启迪作用。胡塞尔说:“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正开端、关于起源、关于万物之本的科学。”哲学的历史目的在于成为科学中最高的和最严格的科学,它代表了人类对纯粹而绝对的认识之不懈追求正统科学。胡塞尔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目标在总体上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时代,另一种是为了永恒;一种服务于我们本己的完善以及我们同时代的完善,另一种服务于后人的完善乃至最遥远的后代人的完善。

16.超越的认识如何可能?

超越的认识如何可能?——《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年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的讲稿,除了五篇讲座稿之外,正文还包括胡塞尔在作完最后一讲的当天晚上写下的一篇“讲座的思路”。在这些讲座中,胡塞尔清楚地阐述了现象学还原的思想,也清楚地阐述了对象在意识中构造的基本思想。标志着胡塞尔一生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了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超越论观念主义者。

胡塞尔说,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科学,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特殊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法。所有要求作为一门严肃科学的当代哲学,都认为一切科学,包括哲学,只有一种共同的认识方法,这几乎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共识。这种信念完全符合十七世纪哲学的伟大传统,这种信念认为,对哲学的所有拯救都依赖于这一点,即:哲学把精确的科学作为方法楷模。首先把数学的和数学的自然科学作为方法的楷模。”胡塞尔指出,认识论之谜就在于:“超越的认识如何可能?”。

胡塞尔写道:“在任何认识论的研究过程中,对各种认识类型都必须进行认识论的还原,即:将所有有关的超越都贴上排除的标记,或贴上无关紧要的标记、认识论上无效性的标记;贴上这样一个标记,这个标记表明:所有这些超越的存在,无论我是否相信它,都与我无关,这里不是对超越的存在做判断的地方,它根本不被涉及。”

17.“上帝死了”意味着超感性世界的腐烂和崩塌。

“上帝死了”意味着超感性世界的腐烂和崩塌——《尼采》评述了尼采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包括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主要内容的构成是为了这个目标——“实事,即争执,本身乃是一种争辩。让我们的去探讨这个实事,让我们的思想去期备这个实事。”意在审视作者从年以来直至“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所走过的思想道路。“上帝死了’这句话绝不是一个无神论的定理,而是表示关于一个西方历史事件的基本经验的公式。

也就是说,这句话并不是一个包含着“上帝应该去死”的口号,而是对上帝已然死去这一事件的经验的表述。海德格尔说:上帝死了,并不仅仅是某个无神论者的意见,而是指“超感性世界”腐烂了,坍塌了,不再具有约束力了。海德格尔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中说得至为简洁清楚:“上帝死了”意味着超感性世界的腐烂和崩塌,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的终结;从而,尼采把自己的哲学看作对整个柏拉图主义的反动。

18.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

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形而上学导论》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海德格尔在本书中把“存在的问题”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在”,而不是“在者”。为此,他追溯了“在”的语法和语源。并从历史的角度对各种哲学流派进行了研讨。海德格尔提出,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是:“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海德格尔说,存在和思想具有“首要的和深刻的从属性”,存在不仅从时间顺序上,而且从逻辑上优先于意识。

19.语言是存在的家。

语言是存在的家。——《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辑录了这位德国著名思想家在20世纪50年代所做、集中地呈现出其后期语言思想的演讲报告,收有《语言的本质》、《词语》等。基本思想主要围绕着Ereignis和Sage两个核心词语展开。他在本书中探讨了语言的本质,并指出语言的本质就是道说。“诗”与“思”,就是存在的两个基本方式。作为终有一死者,人类通过不断接近语言的真实而突入到语言这一栖息之所中。通过对语言的现象学解释,揭示了语言的本质既不是有生物的表述,也不是有机体的吐白,而是存在自身既澄明又遮蔽的到来。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其中的东西,人就在语言之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人只能存在语言之中,人也只有在先于他的语言的引导下,才能理解自我和世界。海德格尔引述了斯退芬·格奥尔格诗: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20.悲剧暗示出并实现了人类的最高可能性。

雅斯贝尔斯在《悲剧的超越》一书中说:“每一首伟大的诗篇都具有解释不尽的意义。”雅斯贝尔斯写道:“所有各式各样的悲剧都具有某些共同之处。悲剧能够惊人地透视所有实际存在和发生的人情物事;在它沉默的顶点,悲剧暗示出并实现了人类的最高可能性。”

21.在悲剧中我们超越了苦难与恐怖。

雅斯贝尔斯在《存在与超越》中说:“在悲剧中我们超越了苦难与恐怖,向本质的实在前进。”雅斯贝尔斯写道“当代世界面临着历史连续性断裂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审慎地把握以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样式等文化遗迹、遗址形式存在的历史记忆,发现养育我们现代人的生命源泉。”

22.公元前年至年,是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书中突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创造性地提出轴心期理论,他宏观对历史进行分期,认为人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科学技术时代。其中史前文明、古代文明为*间歇期,公元前到公元年为轴心期,而他强调轴心期的重要性,提出每一次人类历史的飞跃都要回顾轴心期即复兴。雅斯贝尔斯指出,公元前年至年,是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告别了神话时代,白我意识觉醒,雅斯贝尔斯说:人超越了其自身,他在存在的整体中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并且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踏出了一条自己的的道路。他可以放弃世间的一切财富,走进荒漠、森林和深山之中,作为隐者发现孤独的创造力,然后作为智者、贤者、先知重新回到尘世间。

23.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智慧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雅斯贝尔斯在《智慧之路》中说,发祥于公元前~年间的精神历程,构成了人类的轴心时代。此后,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智慧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人类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智慧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智慧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为人类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5.哲学不是给予,它只能唤醒。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哲学导论》中宣称:哲学的真谛是寻求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哲学就是在路途上,哲学不是给予,它只能唤醒。

26.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是雅斯贝尔斯所写的《伟大的哲学家》中的第一卷。所涉及到的都是对人类历史发生重大影响并规定了其进程的哲学家。他们的个性和观念形成了他的著作的主旨。这里,他不是在写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而是向我们呈现伟大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帮助我们理解了真理和理性、自由和正义、上帝的信仰和普遍性、善和恶、正确与错误。人类在观念上的进展必然包括宗教思想家的努力在内。雅斯贝尔斯教授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接近真正的伟大和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家,揭示他们的特殊真理。

书中介绍的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对于少数人来说,其他圣人可能也同样重要,但是在更多的人当中,他们的影响数百年来有增无减,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如果想对世界历史有明确的认识,就必须将他们单独列出加以研究。单一的模式是无法说明这四大圣人的。尽管他们所具有的人性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还是能够从人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了解他们的历史性和由此而来的独特性,目前人类已经取得了一致的交际方式,各种文化也已了解了其他文化中的重要人物,因此,我们就有可能去找出他们的共同本质。在他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他们每个人都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占有唯一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即使在其他重要人物的名声已显赫全球之后的当代,他们的这一重要位置也丝毫没有改变。

雅斯贝尔斯从三个大的主题出发,将世界上大哲学家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思想范式的创造者,有四个大人物,他们分别是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第二类是思辨的集大成者,有三个大人物,他们分别是柏拉图、奥古斯丁和康德;第三大类是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他们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柏罗丁、安瑟尔谟、斯宾诺莎、老子、龙树。

27.个人被吞没在功能之中。人在他的最深的本质上是分裂的。

本书论述作为精神的人在现代的命运和处境,阐述现代西方文化的精神处境以及可能摆脱这一处境所凭借的精神手段。雅斯贝尔斯认为:人是精神,人之为人所处的境况就是精神境况。雅斯贝尔斯在反思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时指出:“个人被吞没在功能之中。存有被客体化……”而“生命在变成一种纯粹的功能时,便丧失了它的的历史特性。雅斯贝尔斯说,人并不是已完成了的一代一代的人,并不只是不断重复的生命,也不是那种清楚地向自身展示共本质的生命。他“突破”了在同一个圆圈内永远周而复始的被动性,依靠他自己的主动性,把运动导向未知的目标。因此,人在他的最深的本质上是分裂的。

28.都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其起点。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后期的最重要的著作。现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区分主题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存在与虚无。梅洛-庞蒂对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莫里斯·梅洛-庞蒂在此书中,借助于其新的哲学概念,批评了反思哲学,包括胡塞尔以及自己早期哲学的不彻底性。内容包括:可见的与自然:哲学探究;反思与探究;探究与辩证法;探究与直觉;交错与交织等。梅洛一庞蒂说:“二十世纪所有伟大的哲学观念——马克思和尼采的哲学、现象学、德国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都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其起点。”

梅洛一庞蒂在书中强调了“肉”这一概念的原创性:“我们所谓的肉,这一内在地精心制作而成的团块,在任何哲学中都没有其名。”不过我们要理解到,“肉体不是质料,也不是精神,不是实体”,具体说来,“作为客体和主体的中间,它并不是存在的原子,不是处在某一独特地方、时刻的坚硬自在:人们完全可以说我们的身体不在别处,但不能在客体意义上说它在此地、此时,可是我们的视觉不能够俯瞰它们,它并不是完全作为知识的存在,因为它有其惰性,有其各种关联。必须不是从实体、身体和精神出发思考肉,因为这样的话,它就是矛盾的统一;我们要说,必须把它看作是元素,在某种方式上是一般存在的具体象征”。

29.一切技术都是“身体技术”。

本书介绍了法国当代思想家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种以艺术和文学为模式的哲学观念,主要探讨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区别,还着重对绘画与对象关系进行论述。梅洛—庞蒂的美学研究表现出以知觉为基础、在主体的经验当中使主、客体而为一的现象特点。梅洛—庞蒂说:“一切技术都是‘身体技术’。”

30.身体是我们能拥有的世界的总的媒介。我们的身体是活生生的意义的纽结,身体本质上是一个表达空间。

本书由法国外交部资助:本书共有4大部分,其中包括:“引论传统的偏见和重返现象”、“身体”、“被感知的世界”等。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提出:“我们的身体是活生生的意义的纽结,身体本质上是一个表达空间。”因此“身体的空间性……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形成的条件。”并断言“身体是我们能拥有世界的总的媒介”。有时,它被局限在保存生命所必须的行动中,因而它便在我们周遭预设了一个生物学的世界;而另外一些时候,身体通过行动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意义的核心;这真切地体现在像舞蹈这样的习惯性运动行为之中。有时,身体的自然手段最终难以获得所需的意义;这时它就必须为自己制造出一种工具,并借此在自己的周围设计出一个文化世界...

31.哲学家的绝对知识乃是知觉。

《哲学赞词》是梅洛-庞蒂的一些论文和演讲的结集,在这些论文和演讲中,梅洛-庞蒂主要表述了他对哲学的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提出了他对哲学史、哲学家如柏格森、蒙田、马基雅维里等人思想的看法,鞭辟入里。尤其是对哲学与东方文化,哲学史与哲学家的关系的表述,精彩毕现,颇能破除人们思想中惯常的误区及误解,语本引人入胜又回味无穷。梅洛-庞蒂在《哲学赞词》中说的“哲学家的绝对知识乃是知觉”。

31.现象学是关于本质的研究,在现象学看来,一切问题都在于确定本质,比如,知觉的本质,意识的本质。

梅洛—庞蒂认为:“哲学的第一个行动应该是深入到先于客观世界的生动世界,并重新发现现象,重新唤醒知觉。”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的前言中说:“现象学是关于本质的研究,在现象学看来,一切问题都在于确定本质,比如,知觉的本质,意识的本质。”

32.弗雷格的语境原则:只有在完整的句子中语词才有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弗雷格从逻辑学的角度,详细地研究了数这一对数学来说至为基本和根本的概念,尤其是对于什么是数、什么是0、什么是1等问题,作了透辟的阐释。同时,他还对密尔、康德等人在这些问题上的错误论述作了批判性的分析。包含着许多深刻的哲学探讨,比如关于数的讨论、关于分析和综合的讨论、关于逻辑和心理学的区别的讨论,这已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弗雷格在《算术基础》第60节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只有在完整的句子中语词才有意义。这个观点也被称为弗雷格的语境原则。弗雷格写道:“只要句子作为整体有意义,那么它的部分就也获得它们的意义。”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一书中说:“一个词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才具有意义”。

33.用劳动和信念拯救自己。

这是一本作者以叙述自己童年生活为主的小说,同时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过这些貌似平凡、琐细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义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学说的出发点。总之,这既是一部令人兴味盎然、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学作品,又是了解萨特其人所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作者把笔墨集中在自身内心的追求和心迹的剖白上,多层次地抒写自己潜在的心声。作者在琐碎的家常和世俗的应对中挑选一个片断、一个见闻、一个情绪,间或穿插英雄传奇、历史掌故甚至神魔灵异,寄托他的哲理。萨特在《文字生涯》结尾说:“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唯一感兴趣的事是用劳动和信念拯救自己。”“我写作,故我在”。

34.美,必须是两种因素的统一,一是它的可视性,二是它的隐蔽性。

本书讨论了“威尼斯的流浪汉”丁托列托、追求绝对的贾珂梅悌、塑造活动雕塑的考尔德和“没有特权的画家”拉普加德,表明了作者对艺术的性质与艺术家在人类处境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的态度。萨特在《萨特论艺术》一书中提到:“他的每幅画都不断重复表达着这样一个卉老的玄学问题……那些执拗的、无理的、不必要的幻象的再现。画中的人物之所以容易引起幻觉,是冈为他们是以一种令人疑惑的幻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谓“幻象”是指贾科梅蒂一生追寻和表达的“真实”,即“心灵之象”。萨特说:“美,并非是单一的,它必须是两种因素的统一,一是它的可视性,二是它的隐蔽性。”

35.我仅仅是一架写书的机器。掌握文字,也就是占有征服世界的手段。

萨特在《词语》中表示,他在很小的时候便受到写作的感召。萨特引用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一段话:“我清楚地知道,我仅仅是一架写书的机器。”萨特说:掌握文字,也就是占有征服世界的手段传媒的垄断,使信息传播只限于特定的渠道,危害官方的思想被隔绝,从而有利于集权的控制和专制的持续。

36.人的自由先于本质。

《萨特说人的自由》比较完整地再现了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重要哲学思想:前期的现象学心理学中存在主义前因性质的想象理论,中期现象学本体论层面的存在主义思想的阐释,到晚期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其中,中期的存在主义重要思想为本书核心内容,本书全面展示了萨特存在主义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等方面的思想精粹。作为20世纪西方为重要的一名哲学家,萨特的思想充满了对人的境遇和自由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20世纪大陆哲学中的100个哲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