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秋日夕阳垂暮,细数着世间的年轮。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三楼宿舍内,人称“小鲁迅”的才女陈布文,已是弥留之际。
相伴50年的丈夫张仃,沉默地陪坐在她的床前,似有千言万语,也似有万般悔恨地看着从昏迷中再次清醒的妻子。
床头对面的墙上,依旧挂着那幅照片:那是新中国成立时,担任开国大典总设计师的丈夫张仃,出席会议的合影。
这张照片曾让她欢喜许多年,可这弥留之际,再次看到照片的陈布文只觉得万般刺眼。
她冷眼旁观着默默流泪的丈夫,如同他曾经冷眼旁观着,自己对婚姻的决然捍卫般。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家人问她有什么遗言,这个敢爱敢恨的传奇女子,虚弱的扬起嘴角,像是叮嘱儿女,又像是自言自语般说道:“忘掉一切,重新开始生活。”
这年,陈布文刚刚迎来65岁;本是乐享天伦的年纪,她却带着无法释怀的痛苦,就此离去。
从16岁逃婚离家遇到丈夫张仃,到耗尽50年青春守护婚姻,陈布文的一生,都活得桀骜不驯,清醒冷静;可偏偏,这世间太多缘分只能同苦却无法共甘,当得知自己拼尽全力守护的婚姻,却成为一桩荒谬的笑谈时,倔强孤傲的陈布文,最终选择了绝食而死。
而逼她走上这条路的人,便是在她床前默默垂泪的丈夫。
提到陈布文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会感到陌生。
但在新旧交替的民国时期,身为女子的她,偏偏用一支锋利的笔,尽书天下荒唐与不公。
年,陈布文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因为父亲是晚清秀才,也曾担任过镇长,所以相比同龄女子的待字闺中,幸运的陈布文有机会接受知识教育,可以在常州学堂上学,并一直读到高中。
因为从小热爱文学,陈布文在外求学时就订阅了大量的刊物杂志。13岁那年,她在《女子月刊》中发表的文章《假如我有了爱人》,更是获得一等奖的荣誉。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也许从陈布文执笔写下这篇文章时,她的人生便有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对于爱情,她素来有自己的期待和向往。
所以她在文章中写道:“假如我有了爱人,脱离这烟火气的社会,到乡村,到湖滨或到海边,搭两间茅蓬,早晨同着斗大的朝阳从东海升起,傍晚目送五色的晚霞在西天幻灭。”
与爱人厮守终身,是情窦初开的她,对爱情最浪漫美好的想象;只是遗憾,这世间总是求不来圆满的,却偏偏是人人向往的爱情。
在学生时代,她因为富有洞察力、具有批判眼光又颇具文学才情,举手投足、言语之间与鲁迅先生的性情十分相似,众人便称赞她为“小鲁迅”。
如今的文学界,对陈布文的评价仍旧值得一品:
“最文化的家庭妇女,最革命的母亲,最慈祥的老革命”,这是作家王蒙笔下的陈布文;
“头脑黎明般清新,有男性般的愤世嫉俗”,这是画家*永玉印象中的陈布文;
而“如一杯清茶,身上散发着淡淡的书香”的赞誉,则是学生眼里的陈布文;
但即便拥有众多头衔和标签,生性素来洒脱的陈布文,却统统视如尘芥,对她来说:纵然名誉加身,但她只想做自己。
可偏偏,爱情向来是让人低到尘埃的劫难,从16岁那年倔强离家,而后遇到丈夫张仃开始,陈布文的一生,便心甘情愿地被爱情囚困。
16岁那年,疼爱她的父亲,为她安排了相亲;但有着独立女性思想的陈布文,却不愿受困于婚姻,所以用大张旗鼓地离家出走,与传统观念进行果敢的对峙。
那个时代的女子,能选择的命运,便是相夫教子。
但16岁的陈布文来到南京后,却用一支犀利的笔,养活了自己。
她先是在铁道部创办的报社里担任主笔,写下许多个性张扬的杂文,收获了一大批粉丝和读者;而后又受到《扶轮日报》的主编邀请,以民国社会的弊端为主题发表文章,针砭时弊的字句,也让陈布文的名字,逐渐家喻户晓。
这一年,陈布文以果敢的离家出走对封建礼教;可是她又怎么会想到,也是这一年,让她毕生甘愿追随和守护的爱情,也因一个叫做张仃的男子,从此灌注在她的生命中。
那是很普通的一日,陈布文照例查看报纸上的文章,却被刊印的一则漫画引起了注意。
漫画内容同样是讽刺社会的怪相,张扬的画风在那个年代,颇为惹眼。
而那个叫做张仃的作者,也被陈布文默默记在了心中。
巧的是:两人因为躲避日*的空袭,跑进了一个防空洞;在两个小时的漫长等待中,两个人也就此相熟起来。
经过聊天:陈布文才知道眼前的男子就是漫画作者张仃,而张仃听闻陈布文的名字,也是表示自己对她的文章风格更是佩服。
说起来:张仃比陈布文大三岁。
他是辽宁黑山人,自幼痴迷画画,少年时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随着“九一八”事变后,十五岁的他流亡到北平,考入张恨水创办的北平华北美术专门学校,而国画教员则是齐白石。
将鲁迅视为精神偶像的他,更是以漫画形式抗日,是个血气方刚的儿郎。
一场危难时的相遇,让两个人有机会倾诉内心的抱负,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种相同的志向和爱好,也让两个人越走越近,最终相爱。
很快,没有经过父母同意的两个人,在城外的玄武湖旁开始了婚姻生活。
这年,陈布文刚刚迎来美好的17岁,如花般绚烂的青春,她与张仃的生活,却是难以想象的贫苦;甚至,街头小贩们叫卖的馒头,便是他们最稀罕的早点。
日子虽苦,但两个人却分外甜蜜。
他们一个用手中的笔当剑,一个用线条组成的漫画当枪,抨击着他们看不惯的一切,晕染着笔尖下的民间疾苦。
可以说:两个人是以最理想的模样,在命运的安排下出现在彼此身边,这样的天意安排,怎么看都是无比美好的。
年,抗战全面爆发。
随着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张仃组织了一个“抗日艺术队”来到陕西榆林,继续以漫画创作,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后来在革命理想的召唤下,张仃带着妻子陈布文,以及刚刚出生的女儿,奔向了延安。
但在那个动荡年代,两人因没有介绍信,被怀疑来路不明,所以受到了冷遇。
这样的遭遇,让心高气傲的张仃犯了艺术家的脾气;而妻子陈布文为了丈夫的事业和自尊心,悄悄找到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周扬。
就这样,在妻子的奔波求助下,二十一岁的张仃成为鲁艺美术系最年轻的教员;而陈布文则一边照顾小家庭,一边去文学系旁听。
但无奈,身为艺术家的张仃,性格素来桀骜,行事风格多偏向自由主义,所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后来他给丁玲、萧*等人画肖像漫画,但却因为风格抽象,被认定为“丑化同志”,最后挨了批评,还要写书面检查。
与丈夫受到的冷遇相比,陈布文在延安的生活,却要好出太多。
因为热情豪爽的性格,她在延安受到众人的喜欢,经常和丁玲、萧*等人谈论文学;后来更是进入“文艺抗敌协会”担任鲁迅研究会秘书。
可面对妻子事业上的成就,张仃心里感受到的却是失落和不满;极好面子的他,不愿意妻子的风头盖过自己,这样事业的明显悬殊,让两个人的婚姻,出现了细微的裂痕。
聪慧的陈布文怎么能不知道丈夫的想法,为了鼓励丈夫振作起来,她伏低了身姿,整日如对待孩子般,为丈夫读书,帮他排解烦恼,并帮他出谋划策。
也正是妻子的宽慰和指引,让张仃的人生迎来柳暗花明的转折:他从最开始的人物漫画,转向为工艺美术设计,,因为思想独特,他装饰的“作家俱乐部”、设计的延安成果展览会都广受好评,这也为他后来成为新中国“首席设计师”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安的这段日子,夫妻两人还认识了一个叫做灰娃的小朋友;作为老师,陈布文把这个12岁的小女孩视如己出,倍加疼爱,也是因此,陈布文和张仃,还被众人称为灰娃的干爹干妈。
可陈布文哪里能想到,就是这个让自己无比疼爱的小女孩,日后竟成为了她与张仃婚姻决裂的导火索。
到了年,为了筹备新中国的成立,张仃奉命去北京,参与国徽和纪念邮票的设计,成为当之无愧的新中国“首席设计师”。
妻子陈布文则成为周恩来的机要秘书,大好才华也得到了施展。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担任秘书的陈布文,在一年后却放弃了这个人人羡慕的高位,转身投入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
这是因为:陈布文在事业与家庭中,所做出的的取舍。
此时她与张仃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如果两个人都忙于工作,便无法照料家庭。
她说:“如果夫妻两个彼此都不牺牲和让步,那么两人都不能作出什么成就。”
所以,为了让丈夫无后顾之忧,也为了能够帮助丈夫分担压力,陈布文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放弃了事业和大好前途,从此专注于家庭。
陈布文的自我牺牲,也让张仃的事业也颇有起色,他如愿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
可以说:从年到年,两个人的生活安稳平和,也算圆了陈布文对爱情的向往。
但随着时代风暴的带来,这个安稳的家庭再次陷入艰难困境中。
陈布文与丈夫张仃
身为美术院院长的张仃被下放到河北农场改造,儿女们有的进了监狱,有的去了农村;因为陈布文没有工作,所以并没有受到多大的牵连。
就这样,她一个人坚守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苦苦等待丈夫与孩子们的平安归来。
对陈布文来说:她太担心丈夫因桀骜再惹出无端祸事,也太担心丈夫无法放下艺术家的清高和自尊感,所以在家人分离的那些岁月中,她坚持写信,一次次把自己的温暖和抚慰,带给下放改造的张仃。
陈布文有着超乎寻常的智慧和坚韧,即便风雨飘摇,她依旧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份艰难岁月的等候,等到的却是丈夫的背叛,是她对婚姻的绝望。
在丈夫张仃被下放到农场的那段岁月中,恰好遇到了灰娃。
已经成为诗人的她,因为诗歌内容遭受批判,也被安排到农场改造。
远离家乡的日子中,两个境遇相同的人,就这么惺惺相惜,彼此靠近。
晚年的灰娃
纵然张仃知道妻子的付出,知道整个家庭全部靠着妻子才得以支撑住,但艺术家身份为他带来的所谓“激情”和“浪漫”,还是让张仃做出了背弃家庭的选择。
就这样,他与那个曾经视为“干女儿”的灰娃,有了不羁之恋。
情到深处,他对灰娃说:“我们两个是分散在世界上的疯子,现在终于相遇了。”
软绵浓郁的情话,也彻底湮灭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
直到年,陈布文才在偶然间发现:丈夫张仃在农场期间,竟然与灰娃产生感情,还写下许多爱意缠绵的通信与诗句。
这样的背叛,对陈布文的打击可想而知。
绝望的她,只觉得天旋地转;但50年来对丈夫的深信不疑,让她太想要个答案,也太想让丈夫亲口否认。
可是这些信件,真正放在丈夫面前后,张仃却选择了沉默。
此时的陈布文,犹如五雷轰顶;她几乎失声般问道:为什么?
或许是不愿再伪装了,张仃给出的答案是:“在灰娃那里,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激情。”
久违的激情…听到这份答案的陈布文,所有的希望瞬间崩塌。
原来,这世间的爱情多是琉璃般美好易碎,原来这漫长的岁月,竟能将所有真情做了摧枯拉朽的颓废结局,原来这场长达50年的艰苦相伴,竟然比不上那一时的激情。
当耗尽半生的追寻守候,换来那桩刺眼荒唐的婚外情后,本就行事倔强的陈布文,也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她不愿面对这摇摇欲坠的家庭,不愿面对背叛自己的丈夫;因为不愿面对,她用绝食折磨自己。
面对孩子的苦苦请求,她冷静地说道“生而何欢,死而何惧”。
也或许是想用这番决绝的方式,做一场豪*,*婚姻能否如前,*丈夫能否回头…
可陈布文却终究输了,因为陈布文的极端方式,让丈夫觉得是无理取闹。
本就身患疾病的陈布文,最终以不吃不喝的方式,离开人世。
那年,她65岁,正是乐享天伦的年纪。
或许陈布文始终也是恨的:恨自己追求的爱情和婚姻,竟成了一场充满背叛的骗局;恨自己耗尽50年青春的执着付出,到头来竟比不得丈夫口中的“激情”。
可是:这些恨又能如何呢?
纵然丈夫对她的离开,有着看似悔悟的泪水;但陈布文离世一年后,张仃便选择了再娶。
而那个女子,便是诗人灰娃。
张仃与灰娃
世间多是痴情女,难得真心郎。
50年的患难与共,对陈布文来说,是奋不顾身的以身相许,是艰难岁月的相扶相惜,是情深义重的生死不离…可对于丈夫张仃来说呢?除却往事翩然里的偶尔感怀外,似乎便无其他了。
陈布文的选择,让人说不出来的疼惜和难过。
她敢爱敢恨,眼里向来容不得沙子,所以面对丈夫的背叛,她用一场绝食相逼的豪*,等待丈夫最后的回头;也是真正经历了绝望,也是真的心如死灰,那些让她期盼的团圆,她便也再不念了。
她这一生爱的傻,但也爱的真。
可细品这场50年的婚姻,丈夫张仃又给过妻子什么呢?
是对妻子才华的嫉妒,是对妻子付出的无数,是明目张胆的移情别恋,以及对妻子绝食的冷眼旁观…那些惺惺作态的眼泪,便也上不得太面了。
在故事的结局处,也让人不由得去思考一个问题:
究竟怎样的真心实意,才能在爱情中得到尊重和回应?
在《生命的重建》中,有这样一句话:爱人先爱己,爱己先修心。
我想,这句话可以作为每个人的情感参考准则。
无论爱情还是婚姻,永远不要为了爱别人而失去自己;只有自己保持清醒,不卑微,不迷失,才能得到对方的尊重和爱意,这样势均力敌的感情才能长久。
同样的,爱人先爱己;只有我们真正学会尊重、呵护和体谅自己,才会有人真正来懂你,惜你,护你;成为自己的靠山,也许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正是这份选择,才能让自己有路可选,有路可退。
遇到错误的人,及时离开;遇到荒唐的时,及时止损…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值得我们去消耗自己,也没有任何事情值得我们失去理智。
最后,也愿我们明白爱的本质,在风雨琳琅的世间,活得清醒而从容。
其他推荐——
被沈从文毁掉的九妹:离乡10年早已疯癫,与泥瓦匠私奔后惨死河边
出轨被丈夫捉奸,她认错归家后,却用最绝情的报复,伤了丈夫一生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炼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还请帮忙点点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