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痛、关节变形、关节不停的嘎达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机能不可避免的出现老化,关节不适的症状越来越多,对于终末期的关节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但不少患者及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
“这么大年纪还来做手术,风险太大了!”、“把自己的关节锯掉,换一个人工的,出问题谁负责”、“还是用自己的骨头好,还是忍忍吧。”这些都是患者谈起人工置换时浮现的场景和想法。
医院关节骨病外科副主任林荔军在年岭南关节外科高峰论坛上,接受39健康网采访时表示,关节疾病虽不致命,但它却能让患者日日夜夜承受无尽的疼痛,尤其是高龄患者,慢慢的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最后瘫痪在床,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而及时的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不但可以让患者重新正常行走,更能提高预期寿命,所以该做手术时别犹豫。
老龄化趋势下,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每年增长20%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让关节疾病的发生率直线上升,据统计,目前有1.5亿多患者正经受骨关节炎的折磨,而大量饮酒、滥用药物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比例越来越大,不恰当的体育锻炼则加重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关节磨损严重后,畸形、僵硬随之而来,疼痛感将持续、不分昼夜的出现,有的患者甚至站立都无法做到,大量的止痛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通通无效,人工关节置换便成了唯一的选择。“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可用于治疗髋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和指间关节等疾患,但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最为普遍。”
林荔军介绍,我国目前每年关节置换手术以20%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关节置换的病人达到53万例,但与欧美国家人口比例相比,置换率依然偏低。
62岁的彭奶奶就是其中不愿置换的一员。8年前,在家务农的彭奶奶不慎跌倒,导致了右侧的股骨颈骨骨折,因为害怕治疗需要花钱,彭奶奶认为在家休养一段时间够骨折自然会恢复,“虽然有点疼痛,但农村人嘛,这点还是能忍的。”
此后,彭奶奶每人忍受着疼痛生活,走起路来有点跛也忍着,这一忍就是8年,8年来,病情并没有如彭奶奶想象中的好转,而是越来越严重,每晚疼到睡不着觉,“感觉全身骨头都在疼,往外走50米都不行”只能卧病在床。
随着儿子经济条件的变好,医院就诊,接诊的骨科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由于病情被拖延8年,骨折长期不愈合,已经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下肢也出现缩短,引发了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等,若想恢复行走,必须进行关节置换。
一听到要换关节,彭奶奶死活不同意了,拉着儿子的手要回家,经过医生的仔细沟通,彭奶奶才吐露自己的心声;“关节置换,我怕!”
听到要换人工关节,你在怕什么?
“要人工关节置换,是把整个关节都换掉吗?”
听到要换关节,很多人会认为要去掉很多根骨头,创伤太大,其实不然,关节置换,只是将受损的关节表面切除掉,换成人工假体,简单理解,就是把磨坏了的软骨去掉,换成了“人造”的,关节两端是合金的人造‘软骨’,中间是特殊塑料制成的耐磨垫片,其它的并不动。
“人工关节置换,听说也有保质期,可能要换几次呢?”
即使有些骨科医生在谈到人工关节置换时,都会说置换最多维持10年,从而使许多本应该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担心需重复置换而放弃手术,其实,随着手术适应症的严谨、假体材料的更新,手术医生的规范化,世界上各国的登记系统均表示,人工关节置换术10年存活率达到93%。
“澳洲的数据显示,30年人工关节的存活率能达到70%”林荔军说道。
“人工关节置换后,也会有疼痛表现,是失败了吗?”
一般来说,人工关节置换后,有3个月到半年的恢复期,期间也许会有炎症反应,体温升高,隐隐作痛的感觉,但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则可慢慢恢复正常。
林荔军提醒,术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尤其重要,此外,术后日常生活的负荷量是可以耐受的,但不建议从事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工作,避免关节再次受损。
“年纪大了,再做人工关节风险会不会大?”
据悉,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主要人群为60-80岁的老年人,林荔军指出,随着现代人工关节的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年龄并不是关节置换手术首要的考虑问题,而是根据病人自身身体条件和关节病变的程度来决定。
“有的患者拍片显示,关节质量很差,但本人却感觉正常甚至还能踢球等强度运动,这种情况下,其实人工关节置换并非首选。”林荔军指出,选择关节置换是有严格手术指征,当保守治疗无效,有严重影响生活时,则及时听从医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