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浮世绘名称的由来
所谓浮世绘,是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年-年)的风俗画,分为手绘和版画两种。手绘因为价格较贵,版画发明以后,因为版画可以大量拓印生产,价格平易近人,所以迅速流传开来,所以后世所称的浮世绘,主要指版画。
日语里“浮世”一词,指的是现世、俗世,所以浮世绘指的是描绘当时世俗风情的绘画。浮世的词源是“憂き世(忧世)”,两者在日语里发音一样。“憂き世”带有佛教的厌世色彩,佛教将现世视为“忧(痛苦)”,而到了江户时代,和平稳定的时代来临,及时行乐的思想开始蔓延,就由“憂(き)世”变成了“浮(き)世”,带有“浮华之世”“浮尘之世”的色彩。而“浮世绘”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于年(天和元年)发行的俳谐书《各种各样的草》。
二、浮世绘出现的时代背景
浮世绘的诞生与江户时代的工商阶层有着很深的关系。早在桃山时代,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一部分平民富裕起来。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的分裂局面,统一了日本,日本迎来了将近三百年的和平。承平之日渐久,民众生活稳定,平民阶层逐年富裕,但是由于德川幕府的身份制度,平民商人再怎么富裕,也不可能上升为武士或贵族。在这种严格的身份制度下,富裕的平民阶层将赚来的财富,用于物质和精神上的享乐,平民文化勃兴。游里(花街柳巷)和剧场是当时民众主要的享乐之地。
文艺创作者也开始回应这个阶层的精神需求,戏剧舞蹈、音乐以及面向大众的通俗文学作品大量问世,也出现了以市井生活、民生百态为主要题材的风俗画。而在这些通俗文学读物上的插图以及风俗画,最终演变成了后世的浮世绘。
三、浮世绘的题材
浮世绘的题材非常广泛,其中一大题材是美人。一开始的美人画是画师们心目中理想美人的具象化,到了18世纪后半期,美人画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花街柳巷的娼妓、花魁,以及在“水茶屋”接待客人的女郎,并且,还可以在画中留下美人们的姓名。
明和年间(年-年)笠森阿仙就是当时有名的水茶屋女郎。所谓水茶屋,是江户时代在路旁或寺院神社附近供行人喝茶休息的店铺。但到了18世纪末,宽政改革(-)后,美人画被认为是“扰乱风纪之物”而被严格管制,禁止在画中留下娼妓以外的女性的名字。
铃木春信阿仙、菊之丞和阿藤江户时代,歌舞伎是市民最主要的娱乐之一,随之出现了与歌舞伎相关的版画,比如演出海报、日程表,节目单以及演员的肖像画等。随着歌舞伎的流行,也产生了人气演员,所以,除了美人画,歌舞伎画也是受欢迎的浮世绘主题之一。
胜川春章五代目市川团十郎除了美人画和歌舞伎画之外,还有以日本和中国的诗歌、故事为题材的,描绘中国和日本英雄豪杰的武者绘,也很受欢迎。年,歌川国芳推出的《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之一》使他一举成名,之后他投入大量精力创作以古代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的浮世绘,开创了浮世绘的新题材——武者绘。
歌川国芳金钱豹子汤隆另外,也有以人气力士为模特的相扑绘。下图是胜川春章绘制的一张相朴绘。
春画即春宫画,这也是浮世绘的主要题材之一。因为其报酬较高且销量好,因此绝大多数浮世绘大师几乎也同时是春宫画大师。浮世绘春宫画表现手法,由于表现手法夸张甚至到了滑稽的地步,所以也被称为“笑绘”。
风景和花鸟也是浮世绘的一大题材。浮世绘风景画有两大内容,一类介绍各地风光和当地民众生活情景,另一类描绘驿站和沿途的风景,以及风俗。花鸟画则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为题材,在画上配上俳句或和歌等。
葛饰北斋黄鸟长春除此之外,当时有名的歌舞伎演员、小说家、画家等名人死后会绘制肖像画,写下其生前事迹和辞世和歌、俳句以示追悼,这类浮世绘称为“死绘”。年江户发生大地震,之后出现了“鲶鱼绘”,所谓鲶鱼绘,是指主要描绘被当时的日本人认为会引发地震的“鲶鱼”的锦绘,以及以开港的横滨为舞台,着重描写了异国风俗的横滨绘等。进入明治时期后,曾经盛行过一段时期的彩色版画报纸,即锦绘报纸等。
死绘鲶鱼绘四、浮世绘形式的演变
浮世绘,最初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插图出现,之后,原本作为文字补充的插图,脱离书本成为独立的画作,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脱离书本后的浮世绘,最初是简单的“墨拓绘(黑白两色)”。
墨拓绘鸟居清倍蚊帐外阅读的美人之后,画师们开始给墨色拓印的浮世绘着色。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画师们开始给墨拓绘填上“丹”(矿物质颜料)为主,黄、绿色为辅的颜色,这种形式的浮世绘被称为“丹绘”。后来,画师们又用植物性颜料“红”代替矿物质颜料“丹”,又将浮世绘推进到“红绘”的阶段。另外,画师们又在墨色中添加胶,使其具有漆一样的光泽感,这种形式的浮世绘又被称为“漆绘”。
丹绘鸟居清倍市川団十郎の竹抜き五郎红绘石川丰信初代佐野川市松の久松漆绘奥村政信二代目市川海老蔵の助六上述这些形式的浮世绘,都属于笔彩版画,即在墨拓绘基础上人工着色。而到了年左右,出现了彩色拓印的浮世绘,这就是“红拓绘”。所谓红拓绘,就是先制作出墨拓绘,然后再用墨拓绘覆在红、绿的色板上拓印出红绿颜色的浮世绘。初期的红拓绘只有红、绿两种颜色,后来又增加了两三种颜色。
红拓绘鸟居清满睡衣美人在红拓绘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颜色,最终发展出了色彩丰富的“锦绘”。锦绘的出现,使浮世绘版画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浮世绘画史一个新的转折点,迎来了浮世绘的黄金时期。锦绘只是浮世绘中的一种,但却是最具代表性、最有名的。
五、浮世绘的代表画师及其画作
1.菱川师宣
(Hishikawamoronobu,?-)生年不详。出生在安房国保田村(今千叶县)一个从事缝//箔行业的家庭,俗称吉兵卫,晚年剃发,号友竹。宽文(-)后期就已经在江户从事绘画行业,但师承何人不详。一般认为他以土佐派为基础,吸收了汉画系的诸派和中国版画的技巧,最终自成一家。
所谓缝箔,是指日本和服的一种制作工艺,指用刺绣和金银箔制成各种花纹。土佐派则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画派,从平安时代中期一直延续到江户末期。汉画系是指模仿中国绘画的日本画派,与“大和绘”一起成为日本绘画的两大潮流。
菱川师宣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手绘画,后来受明清版画的影响,创造了版画与绘画相结合的技法,将原本附属于文学作品的插图独立出来,作为可以单独欣赏的绘画,他也由此被尊为浮世绘的开山鼻祖。
菱川师宣留下的作品相当多,有绘本、插图本、春宫画,还有由枕绘、名胜绘和净琉璃绘组成的系列画。培养了师房(其长子)、师重、师平等众多门生。主要作品有《吉原之体》、《浮世续》《北楼及演剧图卷》《回首美人图》等。
菱川师宣手绘回首美人图菱川师宣浮世续2.铃木春信
(Suzukiharunobu,?-)生年不确定,推定为年。锦绘的创始人。本姓穗积,通称次郎兵卫,号思古人。
其绘画题材广泛,除了吉原的花街柳巷之外,还喜欢描绘青年男女的恋爱、父子兄弟的亲情等日常生活场景。铃木春信绘制的美人画别具一格,宛如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邻家少女,不同于以往的美人画,被称为“春信样式”,对后来的浮世绘师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外,铃木春信擅长创作“见立绘”形式的浮世绘。所谓“见立绘”,就是把已经广为人知的古典题材用时下的风格表现出来的绘画,所以见立绘可以译为“典故画”或“指涉画”。鉴赏见立绘的前提是观赏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典故知识,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他的作品《坐敷八景》组图,就是根据中国的潇湘八景创作的。
江户时代,流行绘历。所谓绘历,就是印有图案的日历。有经济实力的商人、文人等竞相向画师们定制绘历,作为礼物赠送他人,甚至还举办绘历交换会,对绘历进行评选。绘历的流行戏剧性地推动了版画技术的发展,铃木春信是制作绘历的佼佼者,并最终发明了锦绘,在浮世绘版画技法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主要作品《百次参拜》《坐敷八景》《风俗四季歌仙》《藤原敏行朝臣(秋风)》《阿仙的茶屋》等。
坐敷八景之时计晚钟(隐喻烟寺晚钟)被风困扰的二美人3.鸟居清长
(Toriikiyonaga,-)18世纪后半期美人画的代表性画家。出生于江户本材木町一户经营书肆的人家,本姓关(一说关口),俗称新助,后改名市兵卫。鸟居清长是鸟居家族的第4代家主,但不是鸟居家族的血脉。鸟居家族专门从事歌舞伎相关的浮世绘的绘制。师从鸟居家第3代家主鸟居清满学画。
年左右开始采用鸟居家族的传统笔法绘制歌舞伎相关的浮世绘,年左右开始涉足美人画和黄表纸(江户时代一种小说,表皮是黄色)等绘本小说的插图的绘制,并开始学习铃木春信、礒田湖龙斋和北尾重政的画风,年左右取代礒田湖龙斋成为美人画第一人。鸟居清长笔下的美人画,不像铃木春信笔下楚楚可怜的弱女子,其笔下的美人身材高挑、八头身、健康而充满生命力。
老师鸟居清满死后,年左右,受鸟居家族邀请,担任鸟居家族第4代家主,专心于鸟居家族的歌舞伎相关浮世绘的制作。主要作品《当世游里美人合》《美南见十二候》《飞鸟山花见》《风俗东之锦》等。
当世游里美人合之土手花风俗东之锦:风筝线二代目市川团十郎4.喜多川歌麿
(Kitagawautamaro,?-)出生年份不详,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大约是在-年之间。本姓北川,俗称勇助或市太郎,画名最初是北川丰章,天明年间(-)改为歌麿(哥麿、歌麻吕),画姓也改为喜多川。
曾拜狩野派画师鸟山石燕为师学习绘画,初期锦绘作品较少,主要是给黄表纸和洒落本(.江户时代流行的一种以花街柳巷的人物、生活情景、风俗等为描写对象的小说)等绘制插画。之后其才能被出版商茑屋重三郎赏识,成为其专属画师,多创作狂歌绘本、美人锦绘等作品。这一时期发表的狂歌(以滑稽、洒脱、讽刺为主旨的短歌)绘本包含了从妇女风俗到花草鸟兽虫鱼等众多内容,其写实细腻的描写,表现了他敏锐而优雅的天赋。后来,他学习鸟居清长、胜川春章、北尾重政等人的画风,摸索出自己独特的美人画技法。年左右,他推出了“大首绘”这一新理念,由此跻身一流美人画师之列。所谓大首绘,即以半身像或脸部为主的浮世绘,虽然只绘制女性半身像,但通过细致地描绘她们的眼睛、鼻子等微妙的表情和手指动作,敏锐地刻画出女性的各种心理。
后因宽政改革的影响,此后其绘画主题逐渐从妖艳的美人画,转向亲子图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年,因绘制取材于太阁记的锦绘而受到处罚,不久去世。另外,喜多川歌麿与葛饰北斋并称春宫画两大巨头。
主要作品有《妇女相学拾体》《妇女人相十品》《娘日时计》《歌撰恋之部》《当时全盛美人揃》、《高名美人六家撰》《画本虫撰》等。
高名美人六家撰之富本丰雏美人、小孩与狗5.东洲斋写乐
(Tousyuusaisyaraku)生卒年不详,生平经历也是迷。作画时期很短,据日本学者的考证,从年5月到次年2月,短短10个月左右他绘制了余幅浮世绘版画,其中多数为歌舞伎画,此后销声匿迹。其歌舞伎画为“大首绘”样式,手法奇特,造型新颖,比如夸张演员的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在眼角和嘴角首次使用多套版印技法,双眉高高吊起,两眼发白等等,给浮世绘画坛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6.葛饰北斋
(KatsushikaHokusai~)著名的浮世绘画师,绘画领域甚广,其作品有歌舞伎演员画、美人画、风景画、花鸟画、社会风俗画、插图等,尤其是风景版画成就最高。幼名时太郎,后改名铁藏。有两大怪癖,一是喜欢迁居,曾迁居九十多次,二是喜欢改号,一生曾用过春朗、宗理、可候、北斋、画狂人等三十多个号。
14、15岁时成为木版雕刻师的学徒,年拜入胜川春章门下学习作画,师傅为其取名“胜川春朗”,此后约15年间,他作为胜川派的画师,绘制锦绘的同时,也给黄表纸、洒落本等小说绘制插画。
后离开胜川派,继承了琳派的“俵屋宗理”称号,创作了大量狂歌绘本等作品。此外,还进行了文学创作,以“时太郎可候”的名字发表了数种黄表纸。年退还“俵屋宗理”称号,改号北斋,开始了独立作画。
大约从年到年左右,绘制了很多有名的读本插图,特别是与曲亭马琴搭档出版的《新编水浒画传》《椿说弓张月》,以及与柳亭种彦合作的《近世怪谈霜夜星》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年左右开始专注于制作绘画范本,其绘画范本作品里面,最为知名的是《北斋漫画》,全书共收录了多幅图画,可以说是绘画的百科全书,不仅在日本,在欧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9世纪30年代时达到其绘画生涯的巅峰,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就出现在这一时期。晚年自称“画狂人”,一生画了三万多幅作品。代表作有《富岳三十六景》《北斋漫画》《隅田川两岸一览》《二美人图》等。
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隅田川两岸一览7.歌川広重
(Utagawahiroshige,-),江户时代末期的浮世绘画家。本名安藤重右卫门,幼名德太郎。13岁时父母相继离世,15岁时拜入歌川丰广门下学习绘画,取名广重,因此也可以称其为安藤广重。
最初主要绘制美人画、歌舞伎画、插图等。年,以“一幽斋”出版了《东都名所》,开启了他风景画的生涯。年,歌川広重受命随幕府官员去京都上贡,并作画记录。以当时的沿途风景和风俗为基础,年出版了《东海道五十三驿》系列,这是他作为浮世绘风景画大师的成名作。此外,他还出版了《近江八景》《江户近郊八景》《木曾海道六十九次》、等作品,以风景画家著称。在花鸟画、手绘画上也有建树,门生众多。
大森之采海苔东海道五十三次之内?宮热田神事六、浮世绘的影响
最初,浮世绘在日本并不受重视,日本商人甚至把浮世绘当作陶瓷器的包装物随着商品出口到欧洲。但是当时已有部分欧洲人士认识到浮世绘的价值,当时长崎的荷兰商馆馆长尹萨克·德钦就曾携带了大量浮世绘和日本的陶瓷器等回国,年赴日的英国总领事拉瑟弗德·沃尔考克也收集大量日本美术品带回国等等。年,日本参加了当时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包括浮世绘在内的展品在欧洲大受欢迎,欧洲刮起了“日本风”。年的巴黎博览会以后又掀起了“日本热”。浮世绘对欧洲19世纪的绘画,特别是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影响很大。浮世绘作品线条简练,色彩搭配艳丽、鲜明,构图不受空间透视和立体的约束,迥异于欧洲传统艺术观念,为印象派画家提供了色彩、构图、造型方面的可资借鉴的途径。
比如凡?高在19世纪80年代初就接触到浮世绘,年的夏天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们喜欢日本版画并胡搜到其影响,在这一点上与所有印象派画家是共同的。”其作品《唐吉老爹》的背景就是一幅幅浮世绘作品,《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的背景里出现了富士山,他还曾模仿歌川广重的《江户名所百景》系列里的龟户梅屋铺,创作了《开花的梅树》。平涂色彩是浮世绘的特征之一,马奈就曾借用这种手法,并应用到了其作品《吹笛少年》上。
七、浮世绘的制作流程
浮世绘的制作,是由出版商、画师、雕版师和拓印师多人协作完成的。
首先是出版商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创作的思路和方向,然后寻找符合条件的画师绘制。同时,出版商也是浮世绘作品的销售商。然后画师根据出版商的要求,绘制浮世绘的画稿。画稿分墨线稿和彩色稿。接着把画稿交给雕版师,雕版师根据画师的墨线稿和彩色稿刻成多块印刷用木板,形成墨线板和多块彩色板。然后就是由拓印师给雕版师雕刻的墨线板和色板上色,先把白纸覆在墨线板上拓印出整张画的轮廓,然后再依次覆在不同颜色的色板上拓印出颜色。另外,画面中的渐变等很多特殊的肌理效果都要凭借拓印师的经验来完成。
注: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字收藏网站以及国立文化财机构藏品检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