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编者按:顾拜旦曾指出:“奥林匹克并非只是增强肌肉力量,它也是智力与艺术的。”
体育与艺术,看似遥遥,实则同根同源,相伴相生。
无论运动员还是艺术家,都是在日复一日的坚韧拼搏与灵光一瞬的果决争锋中反复寻找平衡,不断探索若隐若现的人类极限。
冬奥在即,有这样一群艺术家正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奥运健儿助威呐喊,他们将眼见的力与美揉进手中的作品,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向全世界传达出了奥林匹克的中国之声。
年,徐里创作了油画《为奥运喝彩》
曾较长时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的著名画家徐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很特别。白衬衫、黑西裤、黑框眼镜、整整齐齐向后梳的头发一丝不乱——更像个规规矩矩的老师,或者坐办公室的。
事实上,他的身份也的确很“复杂”。本行是油画,却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工作原因花费了许多时间在行政管理上,却始终认为“我的内心、我的骨子里还是艺术家。”
网上还能找到徐里年轻时的照片。长发飘逸,戴蛤蟆镜,穿那时最流行的喇叭裤——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艺青年的标配,“时髦得很”。而今,徐里笑眯眯地说自己已经“胖”若两人。
图为徐里年轻时在西藏采风
=1=
运动至美,为奥运喝彩
没有了运动员的身材,但体育和奥林匹克的情怀却一直在徐里心中。
年,北京亚运会火种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被点燃,那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国际大赛。徐里入藏采风,创作了《生命之火》,这幅画作成为当年美术杂志的封面。国际奥委会还为此赠送给徐里一套赞助商阿迪达斯的衣服。
徐里对那套三道杠的运动服记忆犹新。“那时候很时髦的,一般人都没有。”
年,徐里身着运动服与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君武在一起
体育题材的艺术创作,从那时起至今一直很多,年的北京奥运会、的伦敦奥运会,中国美协都曾参与其中。
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来京,徐里创作了油画《为奥运喝彩》并赠送给巴赫。画面主体是一名女运动员高举奥运火炬,红色的主色调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庆,也符合昂扬向上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徐里看来,体育很适合通过美术来表达,那瞬间的定格,是人体力量与节奏、形体与造型的最美状态,代表着人类对生命的赞美。“可以说,这是能够用一切美好语言来形容的一种美。”
8月3日,中国选手唐茜靖在东京奥运会体操项目女子平衡木决赛中。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年北京冬奥会将是冬奥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徐里期待,世界各国的更多人能因此了解中国。“中国是很开放的,但欧美的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了解还不够。百闻不如一见,再执拗的人,到中国来都会翘起大拇指。”
10月28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夜景。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为了配合冬奥会,他正在积极推动举办全国性体育美展,希望让更多艺术家通过体育题材的创作为奥运喝彩。
=2=
《天长地久》人生转折
回望过去的几十年,90年代初似乎成了徐里人生的转折期。在三进西藏的厚积薄发后,徐里的作品《天长地久》获得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类铜奖。
《天长地久》
徐里回忆说,改革开放后,国门刚刚打开,如饥似渴的中国艺术界像海绵吸水一样,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的艺术流派、前卫艺术,学习了一个遍。
然而,《天长地久》之所以成为他最满意的作品,却在于没有照抄照搬西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他更多从民族化的角度寻找东方美学的基因元素和表达方式。也正是新颖独特的民族语言,让这幅油画在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中脱颖而出。
获奖为徐里的人生开了一盏绿灯,他从此获得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遇。
也从此,扎根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徐里艺术创作的信念,也成为他日后提出“油画中国化”的缘起。
=3=
奇妙《对话》文化自信
年,在达·芬奇逝世周年之际,徐里应邀赴意大利参加活动,并创作了一幅油画《对话》。作品截取了达·芬奇21岁时一幅画作的一小部分,跟作者的创作巧妙地融合在一个画面当中。明明是一幅油画,却流淌着中国山水的味道。
“对话,就是东西方文明的对话。”
奇特的想象力,让这幅画作被意大利达·芬奇希望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陈列在馆内的唯一一幅中国艺术家作品。
从一个侧面,《对话》代表了徐里的艺术理念。任何艺术创作,都需要有自身独特的精神价值所在,更多要从自身民族的文化和传承中去汲取和挖掘——这是徐里理解的“文化自信”。
徐里作品——《对话》
为时代画像,为人民画像,是徐里在不同场合提出的观点。
今年,一些年轻艺术家针对国际时政进行的独特艺术表达,在网上引发热议。徐里在接受采访时则提到大热电视剧《觉醒年代》,“那时候的新青年、德先生、赛先生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那么,在中国强大起来的新时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艺术语言来表现?是需要思考的。”
他支持年轻艺术家们“用聪明智慧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但也提醒这种发展是有根脉的,要“在传承中去发展,而不是在否定中去创新”。
=4=
培养民族审美不能靠考级
美育教育,明显是徐里感兴趣的话题,说起来几乎收不住。
他认为美育的核心是要让全民懂得什么是美的,有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娃娃抓起,美育教育的重点当然在儿童。但对于很多家长花大价钱给孩子报的美术考级班,徐里有自己的看法。“美育不能靠考级。考级对大多数小孩子没有意义。”他的理由是,美育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考级有很多应试的标准,反而是一种束缚。
对于幼小的孩子,徐里建议更多让他们随便涂鸦,多上手工课,多去美术馆博物馆。“想捏什么捏什么,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他强调,一定要鼓励,无论孩子画出来任何想象不到的东西,“要的就是不一样,如果把孩子变成第二个你,是失败的。”通过鼓励,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养成对美的欣赏,并让他学会思考,发现什么是美的,“最后他才能够创造更美的”。
徐里认为,如果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把美育教育从孩子一直贯穿到成人,那么我们国家的创造力将是势不可挡的。
04:18↑点击可观看完整采访视频
记者:李丽、王楚捷、高萌
编辑:卢羽晨、彭东、黄绪国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