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高挂红灯笼,张贴红对联喜庆的气氛,对联成了这时候的必需品。对联旧时叫楹联,两两相对,对仗工整,把一副联语,分别题写在相对的两根柱子上,它言简意深,用最少的字表现最丰富的意思,句子精炼又顺畅。
对联起源于桃符。上古时代,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迷信求卦问卜,在桃木板上写上或者画上神荼、郁垒两位神名字或肖像作为门神,这就是“桃符”。据传对联是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蜀梼杌》:“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对联。从宋代开始,以纸代桃,把春联写在纸上比写在桃木板上方便,使得人们写作和张贴春联日趋增多。明朝时,创作春联形成了风气。当代人有“不贴春联,不像过年”的感觉。过年时,千家万户门窗两边都要贴上红纸春联,以求喜庆和祝福。
对联这一名称也是从律诗中来的。格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要求每首四联八句,每两句合为一联,对联的字数不像律诗有严格的限制,作者创作比较自由。对联不仅要对上,更要对得美、对得妙,若对得不尽如人意,在宴会上便要罚酒,这成了古代好于饮酒的文人们的一个游戏,对联在古代也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清代是对联的鼎盛时期,人们的聪明才智在对联创作中不断发挥。人们常常别出心裁,巧妙地利用汉字具有象形、象声、会意、偏旁部首和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一字可以拆散为几个字等特点,采取嵌名、拆字、析字、叠字、数字、正看反看都是字、顺读倒读都成句等技巧,制作出妙趣横生的佳联。
对联的种类可作不同的划分。按照用途来分,对联可划分为格言励志联、颂挽联、名胜联、宅室联、轶事趣闻联等等。对联是小文章里面却包含着大学问。要写出精美的对联,要充分发挥作者的聪明才智,在炼字、寓意、对仗方面下深功夫,一副好的对联往往是作者智慧和才干的反映。文人墨客喜欢吟诗作对,所写的对联大都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品性,为人处世之道。
对联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它虽然简洁、但这寥寥两行字却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透露出广阔的文化信息,可谓一字胜百字,一句胜千句。一副对联能够达到一篇诗文所能达到的效果,中国文字的包容与张力堪称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