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0日,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央美术学院主办,贵州美术馆承办的《“记忆?幻象”——曹力艺术》、《“静静的日常”——张小溪绘画作品展》双个展在贵州美术馆开幕。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陈文骥,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马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杨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颜新元,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张骏,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贵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恒以及贵州相关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贵州艺术界的嘉宾共同出席了此次开幕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视频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曹力的创作最大的特点是善于融入个人对生活、社会的认知以及对艺术境界的向往,他深入地思考个人风格的培养和绘画语言的表达,他的世界神秘、朴素,越探索越会有惊喜的发现。张小溪天资聪慧、诚恳率真,积累了许多有关日常生活、真切情感的作品,能从中看到现在很多专业画家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东西。
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原贵州省美协主席谌宏微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原贵州省美协主席谌宏微谈到,此次作品展汇集了曹力近年的新作以及各时期的重要作品和艺术文献,是对曹力从艺五十年的一次全方位的回顾。
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潘闻丞发言
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潘闻丞谈到,曹力的油画作品有鲜明的个人艺术语言体系,针对此次展览,贵州美术馆专门对展厅进行了改建扩容和升级,力求完整实现展陈空间与作品格调的统一,使艺术家的作品得以更好地呈现。
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马路
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马路回忆了与曹力、张小溪在央美学习的经历,他谈到曹力在大学时期的作品就已风格鲜明,他善于处理看似矛盾的画面,作品色彩层次丰富,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的艺术交融。
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杨飞云及其妻子发来视频祝贺
艺术家曹力发言
曹力回忆了自己在贵州的成长经历,他谈到,贵州特有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对他的艺术有根深蒂固、潜移默化的影响。此次展览是他离乡44年来的首次回乡汇报展,希望通过展览让家乡父老了解这个当年痴迷绘画的曹力后来怎么样了,在艺术上究竟走出了怎样的一条路。
艺术家张小溪发言
张小溪谈到,她非常享受作画时与物对话的过程,享受把有声舞台戏曲艺术转换为无声绘画艺术的过程,是绘画让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贵州美术馆党支部书记陈顺祥上台为曹力、张小溪颁发收藏证书
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耿翊宣布展览开幕
研讨会现场
展览同期举办了“曹力艺术五十年”、“静物与日常”研讨会,艺术家与参会的同行、画友们畅聊绘画心得、艺术感悟,立足实际剖析、探讨贵州艺术发展之路,为更好传递贵州符号提供宽阔视野、开阔思路。
“记忆幻象——曹力艺术”
展览前言
曹力先生的展览在贵州美术馆举办,我真是为之高兴。这是他离开家乡后的第一次艺术回乡之旅,也是精神还乡之旅。他说这个展览带有一点回顾和向老朋友汇报的味道,虽不是完全的回顾展,但展出作品包括了他所有类型的创作,有油画和较大量纸上作品,也有雕塑和装置,加上文献资料,构成了他几十年艺术心路历程的图景。我深感这个展览是他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赤忱展示、倾情吐露的心曲,是他重情重义、真以待人、诚以从艺的品格体现。借由展览出版的画册同样是一次艺术集结,细致梳理了他从艺五十年来在艺术上的精神求索和精深造诣,让我们看到他的艺术演变轨迹和创作积累。作为他的央美同事,我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由衷的敬意!
曹力是在改革开放年代从学习艺术到成长成才的一代画家。他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是始终持守一份纯粹的艺术理想,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研磨积淀,自觉化解了外在主题的束缚,回归心灵的体悟,使中西绘画的经验与贵州乡土基因在自我安顿和自我更生中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力,在主动的“中心的自我边缘化”中建构出蕴藏强大个体之力的“边缘的中心化”。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他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在大量的速写、构图的实践中勾画形象、营造画境,以一把素色铅笔在纸上漫游,进入信马由缰的状态,在意识与潜意识的边界地带达到心灵的自由表达,是他“风格”“样式”的特征。他摒弃世俗的杂念和新潮的冲动,诚挚地体察自然,沉静地思考艺术,在万千气象中汲取天地灵气,在古今经典中提炼当代价值,再将饱满的热情和烂漫的想象注入画笔,打破透视陈规和时空界限,以孩童般的单纯和大胆,让表现力和创造力在线与色的自在组合中尽情流淌。从他的作品中可看到他鲜明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超现实的艺术想象和倾吐式绘画语言,通过融会西画媒介与本土材质、平面表达与象征隐喻、原始野性与现代精神,构筑出具有深厚人文内涵和体现纯粹感性的艺术境界。
把曹力的艺术演变置放于时代的文化语境中观察,可见他形成自我追求的印迹。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涌入画坛,对青年一代画家无疑是一种冲击和裹挟。曹力在写实与古典艺术之外,开始探索艺术本身的表现力。从他早期的代表作《苗家风情》中,不难看到他取材乡土和塑造生民的创作手法,但他更是广泛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营养和中国传统艺术精萃,建立起博纳中西的文化学养和坚持自由表达的艺术理想,出自贵州大地的神秘而灵动的文化基因,又为他提供了独特的精神资源。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对生活的热爱既体现为眷恋乡土,又体现为向往都市,更朝向超越现实的广博。因此,吸纳自然之灵气,尽情尽兴尽感地表达丰富的想象,以千变万化的笔触肌理和色彩构成,最终汇成他的独特主题,更开拓出蕴含本土精神的艺术新境。
在我看来,曹力的作品有三个突出特点:
其一,心游造化,格物致知。天地生灵是他不竭的创作源泉,他在体察万物生态的灵动之时,特别擅长提炼出象征性的造型结构和画面形式,通过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将天地之境和生灵之相纳入纸上空间进行想象力的组合和重构。他始终追求一种深沉和谐的视觉美感,构图布局的大胆变化、线条的层次叠加以及物象的塑造都浑然凝聚为具有强烈超现实意味的视觉图景。在色调运用上,他在油彩的饱满热烈中探索灰色基调的使用,形成色彩相偕而生的效果,使所描绘的物形和营造的画面在色块的叠加中呈现出迷幻的视象。曹力这种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与体察,使艺术天地为之一宽,在画笔的纵横捭阖之间,形成了生灵交响的视觉图景,又展开了自我心灵世界的丰富意绪。
其二,以马为相,自我照观。曹力属马,也喜欢画马,各种形态的马成为他作品中的常客,我们可以将马视为他的精神伙伴甚至他的肖像。自年代开始,马的形象就大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它们诸般的造型与神情,奔腾的力量与变化,寄托了曹力的情感与气质、想象与创造,成为他生命状态和思想深度的隐喻符号。曹力的马不是客观实录,而是穿插、闪现于他的精神世界中的神秘力量,或变形或夸张,或错位或颠倒,构筑成超现实的童话世界,营造出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未来质感。他的画看似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实际上他对线条的把握、丰富色彩的调控、细腻的肌理起伏和坚实的结构变奏,都运用得至善至美,透过画面我们看到了一颗富足的诗意心灵。他借马的百相,照观自我的心境与思想,寄寓自己的遐想与敏感,是一种对生命境遇的反思与回答,使得他的作品以质朴的独白方式建构出深邃的人文气韵。
其三,笔随乐生,超越中西。曹力自幼学琴,在中央美院王府井帅府园的老校园里,他拉小提琴的声音经常回荡在学生宿舍的楼道里。乐与画通,音与画融,成为曹力的专长,小提琴就成为他作品中常见的物象之一。他也特别注重画面本身的节奏和审美价值,将音乐中自由的旋律、跳动的音符幻化成画面中精心的构成,物象的布局繁中有序,线的编排有条不紊,色彩的构成对比相宜。更为重要的是,以乐入画,曹力找到了一条超越中西的生存之道。他的“游于艺”使他在中西两种文化间相互借鉴,以审美之心写意中西文化交融之和曲。他以对生命的理解为底色,以超越功利的、率真简练的艺术表达,讲述人类普遍的命运关切,关于信仰、快乐、苦闷以及死亡,从而弥合了中西之间的距离,证明了艺术是世界的语言。
在纷繁复杂的图像时代,以绘画媒介为语言形态的当代艺术是颇有难度的建构,需要艺术家以超越偏见的信念走向深度,在个体的感性中回应生命的共性诉求,透过形式语言彰显自己的艺术品格。曹力的作品以率性纯净的笔调建构了超现实的自由图景,物象的变形与组合,精神的饱满与深邃,体现了他的艺术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深刻的意涵。几十年来,他沉入造化、潜心造艺,不为时潮所动,在博采中西与当代表达中保持独立的艺术追求,以独具乡土精神的象征手法,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打开了一方生机勃勃的空间。这既是曹力感受时代的内心体验,也是他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名家的时代贡献。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静静的日常——张小溪绘画作品展”
展览前言
从第一次看到小溪的第一幅素描到今天已经三十年了,多少年以来我对她的绘画作品一直保持好奇和期待。我喜欢她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那份诚恳和专注,这种情感在当今很稀薄了。我们经过在学院几年的努力,终于达到造型技术纯熟,当每幅作品都可以很轻松地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又发现一个要命问题:画面的效果与照片差异不大,而且和许多别人的作品容易雷同。那些生动的、鲜活的、意外的、个性化的绘画元素却在小溪的画里难能可贵地保留着。有趣的是:最初小溪本意也想控制画面预期,作画过程一直非常费力地小小心心地去瞄准靶心,然而她凭着本能放出去的箭却无意间射中了另一个靶心,产生了意料之外的画面效果。仅凭这点,或许可以说她因没有受过系统专业训练,因祸得福吧!我想这是她的艺术作品被很多专业人员所喜爱并收藏的原因吧!
我时常会去思忖,小溪的作品究竟有什么打动我的元素。她画的都是一些非常平常的物件:插在花瓶里的花朵,放在果盘里的瓜果,众多她收藏的瓶瓶罐罐和外出时随感而画的风景。我认为我看重的是画面中的每一笔都是她认真观察的结果,下笔不油滑,没有可依靠的经验,作画过程非常专注,笔触甚至是笨拙的,幼稚的,然而情感是真诚清澈的。她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感悟能力,构图也是个人偏好。我觉得她的所谓的观察,其中主观成份占主要地位。我不可能看到在她脑海里具体的成像效果,但是我可以看到她脑子里想的和她眼前看到的在画面上合成后最后的效果。我只能通过她的作品惊叹她的眼睛里看到的生活和我看到的世界是如此不同!如果没有特殊的情景,我们平时不太会过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