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野新航中学教师谈琰
内容摘要:对语文执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形成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并从中分析、阐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力求完成这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任务,以利于对教学实际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历史与发展;迷茫与清晰;变革与创新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列宁说过:“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地阐明各个概念。”①“语文执教方法与学习方法之关系”是一个含义丰富的科学概念,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序列的思维和行为的系统。概括地讲,这里的“语文执教方法”一般是指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某一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手段与方法,它是执教者语文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而这里的“学习方法”则一般是指在校的学生,于课堂上求知过程中,从教师那里获得的个体学习的经验,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学语文的方式方法,它是个体学习者,为了达到某种能力迁移的目标,而进行的学习手段的有效积累。这两者的关系,通常在形式上表现为:个别与普遍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而在内容上表现为:经验与尝试的关系,传授与迁移的关系,积累与创新的关系。这些纷繁复杂的关系,汇集于空间与时间高度统一的课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统一;最终,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内化成为一种忘掉所有的所谓的纯粹的知识而仅剩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从微观上,更具体地认识两者的关系呢?首先,让我们翻阅浩瀚的文化教育的历史画卷,去寻觅先哲们那闪烁着无限的创造性的思想轨迹吧!
一、语文执教方法及其特征的认识历程。
我国的语文教学,从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年独立设科算起则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语文执教方法,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大致经历了这些时期:
(一)古代的语文执教方法及其特点。
文字的产生标志着语文教学的开始。甲骨卜辞中就有“师”“文”“教”“学”等字,说明最初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学习和使用文字。所以,原始的语文执教不过是简单的文字传习而已。②到了奴隶社会,随着财富的急剧增长,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文化教育活动,这时学校就产生了。
有了学校教育,必然有与之相应的执教方法。据《学记》《中庸》记载,我国古代学校文化教育的执教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并且在运用上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如:(1)讲授法: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讲学之风盛行。《学记》批评了当时所流行的讲授法,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满堂灌,赶进度,却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经其业,其去必速,教之不刑,其次由乎!”学生厌学,怨恨教师,认识不到学习的好处,学习的知识很快忘掉,造成教学的失败。成功的讲授应该注重启发诱导,教师要善于使用语言沟通学生的心灵。“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如何达到喻呢?《学记》认为“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讲授中,采取引导的方法,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牢固掌握知识。(2)问答法:《学记》中不仅提出了问答法而且对问答的技巧做了精辟的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待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其皆进学之道也。”善于提问的教师对学生提问就象砍伐硬木,掌握其中规律,使问题迎刃而解。善于回答问题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回答如同撞钟,既回答得恰如其分,又能引起学生的沉思。(3)练习法:《学记》不仅提出练习法,而且还对练习法的时间作了论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对缦乐和声律的练习,是学好乐和《诗》的重要条件,练习做些家庭杂务,是学好礼教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没有课外练习,就不能完成课内的教学任务。《学记》还提到正式传授知识前的准备练习。“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之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制鼓风裘、编箭袋、小马跟车,都是比喻教学过程前的准备练习,它与课外练习同样重要,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方法。
许多古代的教育家在执教方法上也各具特色:《论语》中对孔子采用问答法执教做了如下记录。(1)因材施教。孔子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同一问题作了不同回答。如同是“闻斯行诸?”给子路的回答是:“有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回答冉有则是“闻斯行之”。原因是子路性格过于轻率,而冉有的性格过于保守,“求也退,故进之,由也谦人,故退之。”(2)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他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流传甚广,成为后世教育名言。(3)“叩两端”。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看法,找出学生疑难之处,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反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极为相似。比孔子稍晚的墨子提出“强人说”的执教方法,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他极力主张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察类明故,比较异同,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孟子除了吸收孔子创立的教学方法外,还认为,不经过自己刻苦努力、深刻体会,由别人灌输的知识是肤浅的,很快就会忘掉,所以“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的独到之处。荀子把学习上的片面性称之谓“蔽和偏”,如何解蔽呢?就要陈中衡“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比较和分析,“兼陈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去舍。”才能做到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对先秦教学方法作出贡献的还有:董仲舒提出的“博贯多连”;王充提出的“见闻为、开心意、效验”三环节;嵇康的独观、广求、简易虚心的读书方法;韩愈的“师其意不师其辞”,“能者非他,能自树立”的独创精神;柳宗元的“博采众长”学习方法;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等。由宋初著名的教育家胡瑗创立的“苏胡教法”更具特色,当他面对学生众多,无法进行个别教学时,就将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然后教师给以辅导“亦时召之,使论其学,为定其理。”使学生“明体达用”。他还用直观教学法将“三礼”绘成图,挂于课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解,用游戏教学法,愉快学生的身心,并且亲自率领弟子游历祖山大川,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在古代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很少见到。总之,在漫长的古代语文教学史上,还有许多像孔子、朱熹一样的语文教育家,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是探索古代语文教学的宝库,也是发展近代语文教学能力的基础。
(二)近代的语文执教方法及其特点。
二十世纪初,废科举,立学堂,国文从科举的奴婢地位解放出来,年,当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到第二阶段的时候,中国语文才从经学、史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年新中国成立。
在近半个世纪中,随着封建、买办、法西斯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激烈斗争以及“五四”后白话文占据教学主要地位,语文教学目的有所明确,教材编写逐步有所改进,语文的执教方法研究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为摆脱传统教育方法的束缚,中国教育界进步人士大量借鉴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年5月,杜威应邀来中国讲学,把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介绍给中国。之后,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以及试验教学理论也相继引进,风行一时,影响着进步的资产阶级教育家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推动了中国古代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的变革。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他反对专己守残,推崇实用主义教学主张,“教育者非吾人教育儿童,”而是“吾人受教于儿童。”他提出学生自主研究法“学生不是硬记教员的讲义,而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研究学问。”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为学生研究问题创始条件。
还有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对实用主义设计教学法进行了试验,提出了十二条原则,其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活教育”,在执教方法上提倡“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死读书”针锋相对。他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不仅在教学方法从古代向现代转变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颇具开创性的人物是陶行知。他青年时代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后来又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知行观发生了变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此,他在执教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并发表了一系列对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的至理名言,譬如:“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八年后他又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陶行知从对古代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转变为对实用主义活动教学方法的接受,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转变的缩影。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叶圣陶、夏沔尊、朱自清、阮真、叶竞耕、王森然、黎锦熙、徐特立、辛安亭、董纯才等为代表的一批语文教育家,都设计过有影响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是研究近代语文教学能力的珍贵财富,也为新中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准备了条件。
(三)现代的语文执教方法及其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在我国开始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语文教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崭新时期,世界现代教育亦已进入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过渡的黄金期。五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教育的曲折发展,语文教育也走过了坎坷的道路,语文执教方法,也随着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教材教法的变动而变动,有时健康发展,有时曲折变形。
五十年代初、中期,语文教学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改革,年正式定名为“语文”,明确语文教学应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全国使用了内容健康的语文教材。年推广了“《红领巾》教学法”,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讨,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次活动缘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的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并邀请了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而引起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