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在临近的枝头落下》(布面油画)牟林童作
《星湖烟雨》
(纸本水墨设色)
莫里加作
《会画少年的天空》节目截图。图片源于网络
近年来,内地文化类综艺的创新潮流方兴未艾。从《国家宝藏》到《声入人心》,文博、声乐等许多原本显得有些“高冷”的人文艺术摇身一变,纷纷登上综艺舞台,在吸引大批年轻观众的同时,也让一些身居幕后的文艺工作者和冷门领域的文艺新秀顺势“破圈”。
11月25日晚,号称“国内首档美学综艺”、由湖南卫视打造的《会画少年的天空》迎来首播,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认知。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知名策展人陆蓉之,与李冰冰、张智霖、李诞等明星嘉宾同台亮相,他们将从60名青年画家中挑选出佼佼者,为其争取在国内顶级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崭露头角的机会。
节目推出后收获的评价有赞有弹。支持者对综艺节目拉近公众与艺术之间距离的初衷表示认可,质疑者则对美术“选秀化”的倾向感到忧虑,还有不少观众在评论区留言中,表达了希望节目提供更多艺术科普“干货”的期待。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类短视频创作者尝试在新媒体平台开辟出一条展示才艺和科普艺术的新赛道。面对综艺和新媒体掀起的新潮流,作为传统艺术普及和新人出道的主流阵地,线下美术馆又将如何“出招”?多位业界“大咖”与青年画家就美术界出现的跨界融合风尚展开了探讨。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关雨晴王涵琦
才艺竞演还是“颜值”选秀?
“我已经等了将近20年,才在我72岁时等到了这个跨界美术综艺的‘春天’!”谈到刚刚诞生的《会画少年的天空》,陆蓉之难掩语气里的兴奋。
陆蓉之告诉记者,10多年前,她就曾经萌生过策划类似的美术综艺真人秀的念头,还列出了整整一页优秀艺术家名单,可惜最终未能如愿。“在这个全媒体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开辟有别于过往的美术新人发掘途径,已经刻不容缓了。”陆蓉之说。
在参加节目录制的“会画少年”当中,既有陈朗慕、罗天奇这样来自国内外顶尖美术学府、科班出身的“学院派”,也不乏像周名德这样已经多次举办个展的成名职业艺术家,后者带来的金笺纸水墨《此山中》更是一登台便惊艳全场。另外,部分选手的作品却引起争议,例如跨界艺术家王振宇,就因画作“取材”于新闻图片以及画艺不佳遭到批评,现场崩溃痛哭。
“会画少年”颜值个个能打,一些选手讲到作品出炉过程更是声泪俱下,这令部分观众对节目究竟是“选颜值”“选故事”还是“选作品”保持疑虑:让美术生走上综艺舞台,会否沦为一场披着艺术外衣的“男团选秀”?
“如果‘文艺复兴三杰’放到新媒体时代,恐怕米开朗基罗第一轮海选就要出局了,因为他长得不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笑言,无论美术业界对节目抱有怎样的期许,节目观众“既看画又看人”却是客观存在的传播现象。
也有论者指出,综艺让真正有实力的画坛新秀更容易“被看见”,仍然值得鼓励。广州53美术馆馆长李琼波认为,与传统美术展览相比,学历背景不再成为综艺节目海选的唯一标准,作品的直观呈现也让公众的目光更能聚焦在青年艺术家的实力上,而且综艺节目也能给画坛新人提供一个表达思想的机会。
节目现场,选手罗天奇凭借讲述笔下仙人掌背后的父爱故事,收获全场第一张“邀请卡”。对于陆蓉之来说,通过作品“说故事”,是千百年以来中西艺术诞生的必经之路。“艺术家自主性地展示欲望与技巧,争取与平台合作的能力,也是今天美术新人的必修课。”
《会画少年的天空》的推出,能否复刻《声入人心》在声乐知识普及方面的成功经验?非专业出身的明星策展人与学院派“同框”,会不会为美术专业与大众市场兼容带来新的可能?这成为节目的又一大看点。
“为什么我非得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买一幅打印的东西?”脱口秀演员李诞就曾在节目中多次对“波普艺术”的价值提出大胆质疑,因其与不少普通观众的想法不谋而合,而被戏称为“嘴替”。“我们正是希望借此发掘出多元化、多维度、开放式的大众艺术,真正实现‘为人人而艺术’。”陆蓉之说。
“艺术从来就和娱乐脱不开干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杨小彦认为,在大力提倡“雅俗共赏”的时代,业界与社会都要给予不同审美取向更多宽容,而如何在提升节目观赏性的同时坚持审美品格,这对美术机构与综艺节目来说都将是一个持久的课题。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指出,综艺节目对于挖掘和培养青年艺术家能带来的实质性作用有限,主要是有助于其知名度的提升。如果真正要促进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可以尝试多种方式,但“前提是不要粉饰和猎奇”。
用“抖包袱”的方式科普艺术知识
综艺与美术跨界碰撞的同时,社交媒体平台涌现一批人文艺术大V和知名视频创作者,努力搭建公众通向艺术的“桥梁”。抖音年度发布的《泛知识数据内容报告》显示,人文艺术类视频内容在“泛知识内容品类播放量”排行榜上位列第二。截至目前,抖音文化官方账号“抖音艺术”获赞近万,带“艺术”话题标签的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
早在年,抖音、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就联合发起了名为“DOU艺计划”的艺术创作者扶持计划,号召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积极创作艺术类短视频。自去年受邀入驻抖音以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师、画家杨藩的账号“杨藩讲艺术”已收获超过万粉丝。
“很多非专业人士是不会主动走进美术馆的,但他们都会刷抖音。这是美术馆美育亟待填补的空白,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在杨藩看来,要让零基础的“小白”读懂艺术,短视频大V的工作并不比美术馆策展人显得轻松:由于每位观众都是外行,专业视频的创作者更需要尽量“放低身段”,将学院派的术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创作短视频脚本的过程中,杨藩平时爱听的相声派上了用场。从《富春山居图》到《蒙娜丽莎》、从世界杯到北京冬奥,他凭借生动诙谐、深入浅出地“抖包袱”,将古今中外的名画故事娓娓道来。考虑到国内观众对西方艺术家复杂的人名无感,杨藩甚至给他们取了一些很接地气的名字。例如,莱奥纳多·达·芬奇本义是“从芬奇镇来的像狮子一样勇敢的人”,杨藩便诙谐地称之为“大勇哥”,而“大勇哥系列”一跃成为杨藩最受欢迎的短视频作品之一,目前播放量已经超过13万次。
同样在抖音火起来的“艺术段子手”,还有人文艺术博主吕宸。在北京大学从事视觉与图像研究的他,也很擅长寻找话题。“作品里的纹章有什么含义?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物品?这些小切口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吕宸说。
在吕宸看来,艺术科普虽然看似简单,却同样需要用研究者的细心和审慎去对待。每次创作短视频之前,他都会“做足功课”,从数据库里“翻箱倒柜”,将蒙德里安的画作、中世纪人物肖像等高还原度的图像展示在视频里,让原本难以接触“第一手材料”的观众能即刻一饱眼福。
为了克服短视频“碎片式科普”的“先天不足”,杨藩曾有意识地与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等业内顶尖机构合作开展线上公益直播。然而,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活动,往往只能吸引专业观众前来捧场。杨藩有些遗憾地表示:“这类活动如果没有平台推流,效果都不会特别理想。”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广东美术馆近年正在分阶段、分步骤地向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军。他表示:“美术馆也要娴熟运用新媒体,提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知识的生产能力,真正讲好美术故事。”
新人“出圈”仍需专业机构支撑
毋庸置疑的是,大众媒体让青年艺术家拥有更多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路径。记者发现,参与《会画少年的天空》录制的选手中,也有不少“广东面孔”。来自肇庆的莫里加就是其一,他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参赛之前已经在海内外多次举办展览,目前还成为荣宝斋独家签约艺术家。
“这次参赛就像是回到了大学时代。”与通过节目成功“造星”相比,莫里加更期待通过节目与同道中人展开交流合作,实现自我创作状态的突破。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牟林童,也将打破“舒适圈”视为自己参赛的目标。当他看到其他选手在节目中屡屡受挫的情形,几度深感惋惜:“他们都是个人风格化突出、特点鲜明的成熟画家,但作品仍然让部分观众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与我的预期有不小偏差。”对此,出身于艺术世家的莫里加也坦言,目前公众艺术审美还不够多元,因此,专业机构的眼光和支持对青年画家仍然十分重要。
“实际上,美术新人很难单靠一档节目就能成为‘明星’。”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认为,新人们往往很难占据核心媒体资源,没有持续的报道就无法形成持续的影响力,“艺术创作毕竟不是‘表演’,而是艺术家思想的表达,需要通过作品的梳理呈现给观众,而这恰恰是美术馆的工作重点和自身优势。”
不少美术馆近年也在培养新生代美术力量方面持续投入力度。作为国内最早的民营非企业公益性当代美术馆之一,今日美术馆自建馆之初就以此为目标。馆方连续10年举办大学生提名展,并与王式廓艺术基金会合作推出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他们都是从业10年以上、没有中断过艺术创作的专业人才。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艺术家。”晏燕介绍。
此外,从年起,今日美术馆以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为理念,在线搭建“今日数字美术馆”,从图文传播向小视频传播转型,拓宽讲好美术作品故事的空间。但晏燕也坦言,“烧钱”的数字化转型让许多非盈利民营美术馆“吃不消”。同为非盈利民营性质的美术机构负责人,李琼波对此深有同感。“这也是导致今天许多数字美术馆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李琼波说。
与此同时,经过连续6年运营,“7号空间——广东美术馆青年艺术家学术提名展”已成为该馆的一大知名学术品牌。项目以个展、出版、研讨、交流等活动形式,为具有探索性、前瞻性、未来性的青年艺术家定制发展平台,迄今为止举办个展超过30场。据悉,广东美术馆不仅为“7号空间”定期展览预留了专门场地,还会为青年艺术家提供线上线下宣传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服务。
“打造适合青年艺术家发展的艺术传播生态,离不开美术馆与媒体平台之间相互联动,建立美术馆平台之间的交流机制也是当务之急。”晏燕的呼吁同样引起王绍强的认同:“大众文化已经成为艺术生态链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学术标准与大众传播双管齐下,未来艺术传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冯原总结道:“无论博物馆还是网络媒体都需要艺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最终将找到多元并存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