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远古、先秦及秦汉
(远古—公元年)
“象”的思维,大约是中国画的开端。“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系辞》),这个八卦图形的“象”,有些抽象画的味道。“观物取象”是先秦美学的重要观点,它不同于古希腊美学强调的逼真惟肖的形象观照,而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同上)。以如此的宏观观照所产生的“象”已不停留于对个体事物的模仿与再现,而是象征自然生命的整体状态。中华民族的象形文字亦属于广义的造型艺术。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绘画的起源追溯到传说时代。他又说“周官教国事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画异名而同也。”所谓“书画同源”,也是中华民族绘画与世界其他民族绘画的不同之处。《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既为图与书的源头。陈师曾认定“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即为书画同源之实证”(《中国绘画史》)。后来的“太极图”,更是深藏辩证的规律的抽象图画,黄宾虹说,中国画的一切奥秘都在太极图中。这种思维源自《易经》,是中国人认识宇宙世界的法门,也可视作中国画的哲学基础。
史前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以打制的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萌发出审美观念和造型技能。从公元前约一万年起,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能力也随之发展起来,岩画、彩陶和玉石雕刻等,均有大量遗存。到了先秦的后期,已经有了严格意义的绘画作品。
1.1阴山岩画双人面像
1.2召烧沟岩画太阳神
1.3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1.4战国《采又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
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开始,经商、西周到东周(春秋战国)称为先秦时代。由于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为礼教服务的青铜艺术迅速发展。庙堂壁画及人物肖像画为先秦统治者所普遍重视。湖南长沙、湖北荆州等地楚墓葬出土的帛画与漆画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存。
已出土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与《人物御龙图》及图文合一的“缯书”,已经具备了明确的审美取向、丰富的精神内容和熟练的技巧。《人物龙凤图》(又称《人物夔凤帛画》)内容与葬仪有关,反映了“引魂升天”的意思,寓意为龙凤引导死者灵魂长仙。《人物御龙图》表现了一男子侧身站立,正驾驭一条形似舟样的龙,有极强的舞动感,似乎是一种乘风前行的悠然享受,寓意灵魂长天。而典籍中记载的壁画曾普遍存在于战国时代各国的宫殿与宗庙中。这些壁画的内容多是“天地山川之神、古圣贤之像”(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其造型、用线、色彩、章法构图诸项审美趣味应与已发现的战国帛画相去不远,都是以线造型,随类赋彩且有装饰趣味。
1.5战国《人物龙凤图》
1.6战国《人物御龙图》
庄子在《田子方篇》里谈到了关于画家的轶事:“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楫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楫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这种画家的状态已不是工匠形象。“解衣般礴”令人想到画家的激情且凸显出某种鲜明的个性。可惜,已没有遗存供赏析和研究。
秦代历时15年。据陆贾《新语·无为篇》记载:“秦始皇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考古发现咸阳秦故都壁画遗存残片,色彩缤纷,风格雄健,车马造型已很生动,马的造型奔放有力,精神鲜活。从先秦工艺品中亦可见绘画水平已很可观。
汉代国势昌盛,治理天下四百余年。绘画随国势迅速繁荣,统治者视美术为表彰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多有建树,图画鉴赏亦自此时始。汉武帝创置秘阁,搜集天下书画。汉宣帝时,为功臣画像于麒麟阁。其中有武、昭、宣三朝重臣霍光,入匈奴不屈的苏武,安抚羌地的赵充国等八位功臣,这些画像的图本流传到唐代。汉灵帝时,置鸿都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见《后汉书蔡邕传》)。西汉留名的画家有毛延寿、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6人。毛延寿因画王昭君像留下了争议千载的故事。东汉留名的画家有张衡、赵岐、蔡邕、刘褒、刘旦、杨鲁。文人士夫进入绘画,始自东汉。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汉明帝雅好画图,别立画官,诏博洽之士班固、贾逵辈,取诸经史事,命尚方画工图画,谓之画赞。”张衡的《巴潭兽》,刘褒的《云汉图》、赵岐的《立宾图》、蔡邕的《小列女图》等至唐代尚能见到。
1.7西汉维天降灵不瓦当
1.8西汉四神纹瓦当(之一)
西汉六名画家皆因王昭君冤案而留名(见《西京杂记·第二》)。东汉的六名画家有四人史上传名,分别是科学家张衡、文学家蔡邕、名士赵岐、高官刘褒。这说明西汉绘画正由宫廷走向社会,文人名士也从事绘画,书法、文学已与绘画结合,开启了文人画之滥觞。纸,正从这一时期成为书画艺术的材料。
自汉武帝之后,绘画兴盛,作品及藏品已极为丰富,但历遭刧难,今已无存。
《历代名画记》载:秦末兵乱、汉末兵乱均毁图画缣帛。魏晋所藏在胡人入洛时一并焚烧;南朝梁元帝集天下名画被作乱的候景所焚;西魏围梁又烧掉梁元帝24万卷名画、书法及典籍;隋炀帝由运河到扬州,古今名画随驾,中途翻船……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战乱及后来的灾难,到唐代仅剩凤毛麟角。张彦远叹息道:“汉魏三国,名踪已绝于代。”(《历代名画记》)
汉代儒学兴盛,实行“察举孝廉”制度,助长了“生不及养,死乃崇丧”(东汉王符风气。这一始于西汉,盛于东汉的厚葬风气促进了墓室壁画、画像石及画像砖的广泛流行。它们表现出的浪漫的造型手法、广阔的宇宙意识及其沉雄博大的艺术气魄在美术史上放射出独特的光辉,也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在汉代艺术中,墓室壁画蔚为大观,内容多是图绘墓主升仙神异、天象祥瑞、生平威仪、经史故实及日常生活,多彩绘,用线活泼自由,富生活气息且有浪漫色彩。而画像石及画像砖则是墓葬的镌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所依附的是汉代的丧葬观念,表达了对人生的留恋及对神仙世界的向往。画像石、画像砖的内容多以车马出行、狩猎捕渔、博具娱乐、歌舞百伎为题材,表现了俳优、女乐、侍从、庖厨等各色人的生活,还有大量的神仙故事、龙凤仙兽等。刻法有阳刻、阴刻,也有阳刻与阴刻的结合,总体的风格是质朴厚重,简练劲健,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鲁南、豫东、川渝及陕北晋西北皆是汉画像石集中地,此外,北京、河北、浙江、海宁等地也有零星发现。著名处有山东清孝堂山、河南南阳、山东嘉祥武氏祠及四川羊子山(现藏重庆博物馆)。作为汉高祖家乡的徐州,至今已发现六百余块,且具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独特形式。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对中国绘画发展影响极大。展示出造型的夸张与变形、疏简与繁密、工整与自由、程式与变化、抒情与达意的种种艺术趣味,尤其是线的运用给后世无尽启迪,而沉雄朴茂的特点与秦汉书法同风。笔线(刀线)的力度拙厚而沉实,这种浑朴高古的审美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就其内容而言,表现汉代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1.9河南禹县《猎虎画像砖》
1.10山东嘉祥《车骑画像砖》
西汉绘画提供给后人的实物中马王堆帛画堪称精品。年长沙马王堆两座汉墓以及山东临沂银雀山九号汉墓出土的几幅彩绘帛画中以马王堆一号墓“T”形彩绘最美完整[图1.11】。这幅画表现神仙幻境与现实世界融合,神、人、兽,天堂与地府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幻想世界的五彩缤纷,表达了墓主人祈求人生的幸福能永恒存在的愿望。生动的造型绚烂的色彩和装饰趣味,凸显出两汉的绘画水准。就用笔技巧看,帛画已显示出技法的成熟,面部用衣纹的用线流畅而精致。有些部分勾勒法与没骨法结合,能体现高度的技巧,极具研究价值。
1.11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