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物画包括历史故事画、风俗画、道释画、仕女画和肖像画五个主要类别,相互之间平行而有交叉。肖像画广义而言就是人物画,狭义而言则指相对独立的以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为主题的人物画。
肖像画被古人称为“传神写照”和写真。古代画家十分注重表现对象的风姿和神态。从自顾恺之至任伯年的肖像画来看,或者从王绎的《写像秘诀》、蒋骥的《传神秘要》、沈宗骞的《介舟学画编卷三·传神》、丁皋的《写真秘诀》等肖像画论著来看,记录与再现从来不是中国传统肖像画的主要目的,而且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之后,肖像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之末流,不但排在山水和花鸟之后,而且排在故事、风俗、道释、仕女之后。
传统肖像画创作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对形的把握,而出现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之后,随着绘画创作的发展,“传神”论被不断地丰富、充实,至陈郁《藏一话腴·论写心》提出“写心”主张,中国绘画的“传神”论发展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在中国古代的肖像画创作中,特别注重对神韵的刻画,通过“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东晋顾恺之在《摹拓妙法》中认为:“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这就是说画家在反映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酷似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精神本质的灵性揭示,只有这样才能“通神”。唐代张怀瑾在《画断》中说:“像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中,顾恺之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顾为最。”认为肖像画不仅要有骨和肉做到形似,而且要努力达到神妙神肖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