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多月没写观展记了,一来看展少,二是提不起兴致,今天为了这个展览特意跑了一趟,这是一个除了开幕式人潮涌动(大咖云集蹭合影),其他时段都无人问津的展览,实在有点可惜。今天整个美术馆只有三个人:一个前台,一个我,还有一个“贴身”安保,还好我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看客。
这个坐落在通州运河商务区的安美术馆,还是头一次听说,请来央美的赵力教授操刀策展,学术水准不用担心。在这里举办这么一个重量级的展览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像极了中国水墨画的现状。必须吐槽的一点是展览的布光特别的差。
建设中的通州运河商务区一层偏传统;二层偏当代、观念(水墨仅为工具,不拘泥技法)。京派大写意花鸟似乎排除在外,或许是其在学院派中式微。
王明明《晴晖》,最有意思的是那三只鸟
有种谁也不鸟谁的意思
王明明《初雪》是庚子立春画的,那会正值疫情肆虐,万物萧飒,充满了无尽的悲凉,回想起依然惶恐万分。
袁武《百年肖像》系列之李大钊,对那些有识之士的纪念,人物刻画生动,尺幅虽小,浓墨黑袍却很有力量感。
这是鲁迅,现场有6幅,陪衬的背景山水稍有单调
把宣纸四周抠成锯齿状,像是老照片,挺有新意
潘公凯《一团和气》的荷花,更像是一团乱麻,与其父潘天寿倡导的传统中国画相去甚远,韵味没有,技法也没有,还是老题材。
崔振宽《又上华山》系列,初看如爬山虎般的藤条,原来是华山,果然够险绝,的确如直板般的平面峭壁。
周韶华《神游黑龙江》,作品摆在重要的位置,特意查了一下,年的老先生,他的代表作还是很好的,但是展览的两幅作品的确看不出好来。
林海钟《湖上春雨春消息》,可圈可点
丘挺《太行幽谷图》,寻太虚之境
丘挺《云山图》,米家烟云浮现,润气更足
丁观加《西风吹下红雨来》,破除传统中国画标准,典型的中西融合。
曾健勇《诸野之隐》,他给传统中国画加了一个童话版的滤镜,让传统不再那么沉闷,这或许是发展中国水墨的一个好方向。
曾健勇《诸野之境》,传统笔墨功夫深厚
程保忠《无觅处1》,丝线般的枝条,大面积的留白与淡渲染,营造出空无一人的孤寂。绘画功夫很好,这份空寂更像日式所崇尚的气氛。
程保忠《无觅处2》,之前看过一个短视频讲中日庭院的区别,日式是营造死寂般的无人之境,对自然是五体投地般的膜拜;而中式是将五彩缤纷的自然引入我家,我在院中游,移步换景。个中神韵在画中亦可体会。
徐乐乐《开脸集系列》,真好,用精到的笔墨线条与恰到好处的用色,想象着、记录着前人的面孔,仿佛时空穿越,又那么地亲切、自然。画中的容颜,也是时下的你我。
何家英《岁月的遗痕》。细碎、严谨的小写意笔法,不愧是工笔画出身,能力超群,无懈可击。
何家英,记录大山里的那些人
江宏伟,当下流行的“飘柔”工笔风,这几幅效果一般,个人更偏好方政和。
周京新《天池山寂鉴寺写生系列》,淡墨的运用精到,意境深远,江南庭院和深山古寺的韵味十足,文人骚客的必备良品。
笔墨功夫太了得,意境营造气韵非凡
周京新《天池山寂鉴寺写生系列》,让我沉醉其中的一组。
潘汶汛《花草小童》,白色比留白更夺目
彭先诚《生肖系列节选》龙、虎、牛、马
这虎有几分古拙之气
杜小同《晨》,中国水墨很适合表现渲淡之感,如清风拂过,不骄不躁、不怜不恋,泰然处之。
杜大恺《汝将余霞铸成山》,简单中见雄强
王子琨《白月光》,小巧玲珑,趣味真
王子琨《静如水》
马骏《山林意1》,灵动潇洒,无拘束
马骏《山林意2》,进山闲游
刘庆和《袭人》,玩笔墨和当代观念的高手
青涩之气最具杀伤力
徐冰《英文方块字书法:罗马墙蓝调》,其实传统道教中的“鬼画符”就是这个样子的。天书、地书、图案符号,徐冰总在寻找一种通用的沟通语言,其实最后谁都不认识。
王璜生《日课杂词》,把练字整成了画
胡伟《交河故城》,综合材料,很像国展作品
郝世明《草木》,绢本工笔,善用表现性很强的线条,这幅图片视觉效果不佳。
郝世明《出石》,在天然的石头上作做画,再部分雕刻,形成很有意思的视觉效果。
杭春晖《蓝色马赛克》,一直都看不太懂,平面图像立体化。
《红马赛克和浅红桌面》,这个系列一直是我的欣赏认知度盲区。
梁铨《玉泉》茶、色、墨、宣纸拼贴,有点给多了,留三幅就行。
仇德树《裂变》,完全是制作效果
谷文达《遗失的王朝i系列之二》,研究得太深,想通过一幅画面都表达出来是很难、很难的,画面的能量没有那么大,绘画是视觉艺术,看见后再觉察,太深奥的东西,还是需要解释。
章燕紫《荷尔蒙》,就是这个味儿
李皓《墨格》,就像一片编织袋
姜吉安《春秋繁露》,现成品绘画,在一些现成的产品上简单绘制,再组合在一起,像是把实物搬上了墙,打破画面与实物之间的分隔。
有想法、动手能力强的人,可以尝试一下
徐累《互行-3》,将不同时空的战马强行拼合,产生碰撞感,暗示着不同文化或观点的对话与融合。
徐累《石上浪》,我一直对徐累工笔画的用色很难接受,但背后的文化思考还是值得探究的。
彭薇《窥-23》,窥探的视角,没有人的出现,总会觉得偷看得不过瘾
彭薇《窥-7》,人去哪儿了?
徐华翎《踏雪寻梅》,看了好一会儿,应该是在打印的江边雪景图案上画了蓝裙子少女,打破材料和人们的惯用思维。
在封塔纳砍三刀的画作上,覆盖一层自己画的工笔人物,两种极端对立的艺术语言的对话,不分你我,强扭的瓜不甜,也甜,视觉效果真的很好。
张见,不动人,玩的变形,图片看不出来
康春慧《砚山之二》,也不太动人
康春慧《朝云著》,漂亮的繁花
田黎明笔下的朦胧与天真烂漫,是记忆过于模糊,还是不忍直面年华的逝去。
田黎明《近在眼前》,不是拍得模糊,是他画得淡且虚。
方力钧《疫情日记》,记录身边的艺术家朋友,方力钧是从“当代艺术F4”中成功升级的一位,从标志性的大光头到现在的水墨人物,记录着身边的人,真实而生动,笔墨也精到。
刘琪《梦窗疏石》,简化了技术和空间,简中见情趣。
刘琪《龙山》,动物拟人化,静待诉说人
孙皓《青春的纪念版》,完全使用西画的绘画理念,只是通过水墨画出来,网上流传的一些老外画的中国画,就是这个味儿,类似于偏工写的水彩画。
李津《闻春图》,吃喝玩乐的真性情的李津
李津《春》《秋》,够大、够黑,看着像是两段大莲藕,也像生机勃勃的热带植物。
秦修平《井上有一》人物像,很强的人物描绘能力,能抠出人物的精神气质。
秦修平《席勒》人物像,画得太帅
李孝萱《废言》,都废言了,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在看留言分享打赏
子阳艺藏出品
原创文章
欢迎转载合作
请联系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