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的嘉德春拍夜场上,当代艺术家冷军的《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以万落槌,加佣金万元,创下冷军的拍卖新纪录。
在看到这幅肖像画时,应该有不少人和宝哥哥一样,不自觉地把它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进行比较,从作品名字可以看出,冷军显然是在致敬达芬奇。
致敬《蒙娜丽莎》
对大师的致敬,不同画家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对艺术进行肢解拆分,做一些有趣的添加和删改;有的则是直接临摹大师作品。
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冷军没有从画面背景,人物主体等角度模仿,而是选择设计一款蒙娜丽莎的微笑,我们可以看成是对名画核心内涵的一种拆解。
《冷军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成交价:RMB80,,画中女子双手交叉的姿势与微笑的表情,可以说是抓住了蒙娜丽莎的精髓。
冷军运用超写实的绘画手法,把人物微笑的典雅美,以及处事不惊的淡雅恬静,充分的描绘出来。
女子的每一丝秀发、每一寸肌肤,以及每一处毛线衣的纹路,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手背上若隐若现的血管逼真生动,一双纤秀玉手柔软且温柔,展现的是东方女性的艺术魅力。
冷军在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基础上,对画面尺寸与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变动,改用与中国古代国画立轴相仿的形式。
一些画家在创作肖像画时,习惯将画面放大至原始大小的5-20倍,巨大的画面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间来呈现人物细节。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罗中立《父亲》就是一幅巨大的肖像画,巨大的画幅足以震撼人心;同时,因为需要远距离观察,它又给人以距离感。
罗中立《父亲》冷军的肖像画和真人大小一致,人物细节却丝毫没有减少,真正地实现了画面内容和真实人物的完美统一,也更容易让人产生画中人是真人的错觉。
背景上没有描绘任何风景,而是用深棕色来表现一种深不可测的神秘,在画面右上角加盖一方红色印章,颇有中国古典绘画的韵味。
正是这枚印章,将人们从油画营造的三维空间中拉回到二维的绘画平面上,提醒着大家,你眼前栩栩如生的画中人,只是绘画作品。
冷军的肖像油画跟照片有什么区别?
即使冷军的超写实人物肖像油画屡次在拍卖市场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关于他作品的质疑声却有增无减。
相机已经如此发达了,还需要超写实主义绘画吗?同样的,电脑如此强大,还要人脑干嘛?人类之所以进化得如此强大,就因为我们总在不断地征服与挑战。
从草图的粗犷到定稿的细腻,每个令人震撼的细节都可能是冷军在近视几乎多度的条件下,运用放大镜等工具在一平方厘米的画布反复画上一天的效果。
冷军《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草图即使是这样,还是有人认为这幅画“匠气太重”,像照片一样,没什么艺术家个人审美和价值内涵。
其实,将定稿的“蒙娜丽莎”和草图对比可以发现,模特纤细的头发,微妙的表情和衣服上繁琐的纤维肌理,都是冷军用肉眼对色彩进行理性分析与矫正后的结果,这些细节里都包含艺术家潜在的自我观点和绘画标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美术基础课程中大卫雕像素描,明明是同一个大卫雕像,不同的人却画不出一样的感觉。
喻红大卫素描这是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容易受物体的移动、声音、气味与感觉的影响,所以人看到的东西是经过主观筛选过滤的。
通俗地讲,即人们只愿意看见自己愿意看到的,毕竟绘画不是机械复制的过程,也包含艺术家审美和思考。
徐冰大卫素描冷军的超写实主义肖像油画,之所以看起来像照片,恰恰说明了他可以不分主次与先后,一视同仁,一般人只看到了1,他却看到了1、2、3……
这不仅是绘画技巧的改进,还是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的一种改变,其目的是客观地还原事物的本质,这也正是传统写实艺术和西方绘画中的所追求的客观性精神。
超写实主义绘画是艺术吗?
超写实主义绘画最早源于美国,后广泛流传,又被称为照相主义,是近现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油画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是一种机械风格,艺术家只是把相纸上呈像效果用油画笔和材料以油画的视觉语言呈现出来,被贴上“超写实主义”标签的油画家,被人们单纯理解为对照片的刻意模仿。
冷军在《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中并没有隐藏自己的个性与思考,而是通过画面中对人物外貌与心理的刻画,诠释他心中的“东方蒙娜丽莎”。
放大作品图,冷军的人物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嘴型不同,但嘴角上升角度近乎一模一样,充分的把达芬奇的创作艺术运用在东方女子身上,达到了另一种审美效果。
如今,网络上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不是艺术,这种观点才是最让宝哥哥不解的。
古今中外的名画家画风有抽象的、写实的、写意的,为什么超写实就不是艺术呢?从绘画本身来说,以什么为最高境界这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绘画的理解不一样,不能因为某些人喜欢抽象的、写意的就鄙视超写实的,艺术是全人类的,好不好,观众说了算。
另外,宝哥哥注意到一个现象:据说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采用了一些精准的设计,无论是从哪一个方向来看,画中的人物都是在对着你微笑。在冷军的“蒙娜丽莎”上,我们好像看不到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