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身处于熙熙攘攘的城市的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人们的情绪如同车水马龙的街道一般来回变换,欣喜、忧愁、苦闷、惊讶、漠然。我们处在互联网的时代,一切都变得那么快,甚至,我们的情绪,也是如此。上一秒,我们为相爱而不能相守的苦命鸳鸯擒住眼角的晶莹,下一秒手指一滑,我们又为网上故弄玄虚的跳梁小丑感到不能自制的愤然,几个视频后,那件把愤怒情绪调动到高潮的事就早已被抛掷脑后。从何时起,是否我们的世界已经被这错综复杂的交通网和互联网所控制,我们的世界是否渐渐的在变得单一变得雷同变得无趣乏味?
当你真正思考过自己的世界是怎样的了之后,再让我们走进梵高的世界,那个赤诚灼热的世界,那个歪七扭八的世界,那个畸形奇怪的世界。
梵高的一生穷困潦倒,但他的家庭,在当时不可以不说是显赫的。他的叔叔uncleHein是一位画廊老板,uncleJan是海军司令,uncleCent开着全欧洲著名的画廊,但由于不受家里人的待见以及他本身古怪的性格,这一切似乎都与他悲惨的人生没有什么关系,他还是那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他说,他太穷了,穷到没有什么可以给到他心爱的女人,因此,在他对抗内心极度的不可忍受的巨大痛苦的博弈中,他选择割下自己的右耳,献给他心爱的女人;他说,他太穷了,连与他心爱的人的温饱都无法确保,他曾与这个女人立下誓约:等到他可以每月赚到法郎时,他们两人就结婚。而因为他迟迟无法达到标准,婚约也被迫取消。
他没有朋友,他向所有认识的画家发出邀约,而最后赴约前往奥威尔同他一起探索艺术世界的只有高更一人,他们也仅仅一起相处了62天。梵高一生最忠诚的朋友和最狂热的崇拜者,就是他的弟弟提奥,也是提奥,长久以来,一直为梵高的生活提供着经济支持。他从27岁开始投入绘画事业到37岁自杀离世,十年间一共创作了幅画作,但只真正卖出过一幅油画。他两次经历爱情的懵懂的美好。他曾不可控制的爱上伦敦房东的女儿,为之神魂颠倒,而面对这个驼背且不修边幅甚至有些神经质的男人,对方极力逃避他。第一次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梵高离开了伦敦,前往了巴黎。此后他用艺术疗伤,在一次回家探亲时,又陷入禁忌的爱恋,迷上了他刚刚成为寡妇的表姐。而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似乎梵高的凄凉是命中注定的戏码。
生活的洪流不可阻挡地冲击着这个佝偻的弱小身躯,命运的烈焰如嘶吼地野兽一样扑向他撕咬他。就是在这样的苦难之中,文森特·梵高,他心中那颗纯净的追求艺术的心火从未熄灭过,他用无可比拟的卓越的才华和不可想象的热情铸就了一幕幕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一瞬,用这一幕幕创造了属于文森特·梵高的奇妙世界。
如何去欣赏梵高的艺术作品?如何走近这伟大的灵魂?我也给不出确切的答案,但我明确知道的一件事儿就是艺术品是独立的,它不属于任何人,它也不属于他的创作者。尼采曾从创作者的角度对艺术作品做出过这样的诠释,按他的意思,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来呈现其生命力、情感以及主观意志的一种方式,他必须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内心不可遏制的渴望和冲动。因此,当我们去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无需考虑任何人任何权威的评价和引导,只需要站在它的面前,去看,去听,去嗅去抚摸。去感受因着这个作品而使自己自然而然地创造出的世界,去探寻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凄惨。
当我们本着这种纯粹的欣赏的目的去理解梵高的作品,就能真切而强烈地感受到梵高炙热无比的滚烫的灵魂,那个面对十恶不赦且恐怖惊悚的生活时即使痛苦难耐即使无力反抗仍坚持用绘画去表达自己内心的赤诚和美好的灵魂。
星月夜蓝色的调子铺满了整张作品,忧郁的颜色用如此奔放的笔触和粗犷间断的线条表现出来却尤为震撼人心,当我们置身于这星月轮转的世界,似乎一切都那么躁动,时空仿佛在不息的流动中静止。是逃离吗?是对这肮脏世界的恐惧吗?不啊,那直插云天的柏树像不存在的幻想一般,可它就在那。我们对抗的了现实吗?也许不行,但在这里,可以。站在这柏树上,星星以不可思议的轨迹运动着膨胀着最终变得如同月亮一般明亮一般皎洁,无数的明月悬挂在夜空中,此时望向远处,那最深的一抹蓝色,那群山像蓝色的蠕虫似的落荒而逃,星光闪耀,奇异的云朵最终一团一团拥着繁星,也闪起亮光。天,亮了。
《星月夜》是年梵高在精神病院所创作的,这是他生命的倒数第二年。
吃马铃薯的人作为后印象派艺术家,梵高的前期作品一直是极其灰暗的色系。就如同这幅作品,昏暗到只能看清屋内大概轮廓的灯光,就是这副作品的焦点,灯光映射出五口普通百姓的如沟壑搬凹凸不平的沧桑的脸,那是农民最真实的样子,而环境如此黑暗的情况下,五口人仍然在为了生活,不,为了活着而徒手抓起餐桌上唯一的食材——马铃薯。淡淡的光,就是他们活下去唯一的希望,就如着苦难中只能握紧手中沉甸甸的画笔的梵高,也如着失意中只能凭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爱意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勇往直前的你我。
《吃马铃薯的人》是梵高在年创作的,是他自认为自己最好的一幅作品。
向日葵色彩能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冲击,当我欣赏《到这幅作品时,蓝绿色的恬静的背景给我以极度的舒适感,像置身贝加尔湖畔般的柔软与恬静填满了我劳累不堪的身体,我体会到了难以置信的舒爽。而前面这鲜艳的向日葵花,不论是向光的闪耀着的黄色,还是背光的不甘落后的褐色,都像是被注满了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这自由的线条更是为此添上了恰到好处的帮助。仔细感受,我能看到梵高在作画时内心的澎湃和不可抑制的激动,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男人为了作画汗流浃背同时激动不已的样子,在不可抵挡的绝境中仍然不低头的倔强,凭着纯粹的热情,和幼稚的思绪。
《向日葵》创作于年。
最后,我想用梵高的书信中的一些话来结束此次梵高奇妙世界之行
年2月20日,梵高再给母亲的信中写道“这些天,我一直想着给你回信,但是总没有时间。我每天从早画到晚,而时间又是过得飞快。我很想念约翰娜和提奥,你也跟我一样吧。当我收到他们的消息说一切安好时,我真的太高兴了。其实我觉得,我更高兴提奥用父亲的名字,而不是用我的名字来为他的儿子命名。最近我总是想起父亲,不过现在也挺好的,我已经开始画一幅画了,可以挂在婴儿的卧室里,大幅的白色杏花盛放在蓝天下”其实在这一时期,梵高遭受了许多生活的重创,他在这一年被确诊为癫痫。
年4月30日,梵高在一封给弟弟的信中写道"画杏花的时候,我病倒了。如果那个时候能继续画,你就会知道,我其实应该多画一些在花期的树,现在树上的杏花已经快掉完了。我真是不怎么走运,不过,最近几天,我在画艳阳之下的绿色田野,盛开着黄色的蒲公英。"这一年的二月底梵高的癫痫再次发作,直至四月底才恢复,而他信中的杏花确实充满着温暖与希望的一幅作品,也许,这是他对生命最后的几次挣扎。
枝上杏花开年6月,梵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我为加解医生画了一副表情犹豫的肖像画,看到的人估计会说,这是一脸苦相。尽管如此,我依然要这么画,因为与前人冷漠淡然的肖像画相比,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下的人物面部有着多么丰富的表情和强烈的情感。比如,热切盼望或某种怀旧的情愫,伤感而温柔,但又明朗睿智,很多肖像画就应该这么画呀。”
欢迎光临梵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