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英雄先遣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某部第1连,进军西藏阿里地区部队的英雄集体。这个连队由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7个民族的名干部战士组成。年8月1日,该连在团保卫股长李狄三率领下,从新疆于田的普鲁出发,克服了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等困难,艰苦跋涉数百公里,翻越终年积雪海拔米的昆仑山,到达藏北,将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
先遣连胜利进军藏北高原,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和解放西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连队60多名官兵为此付出了生命,把英雄的歌唱响了雪域高原。为表彰先遣连的功绩,西北军区于年1月30日电令授予该连以“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并给全连每个官兵分别荣记一等功。
先遣连后来被拍成多部影视剧,在雪域高原广为流传。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也介绍过很多,但这一英雄集体的背后,仍然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李狄三,先遣连的军政首长。年5月28日,解放军后续部队终于到了扎麻芒保,后勤供给中断、困守雪域大半年先遣连终于和后续部队胜利会师。但李狄三却在这个时候,微笑着去世了,他在日记的最后一页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曹海林(先遣连连长)、彭清云(先遣连副连长)同志:
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需请二位同志帮助处理。
1.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
2.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信之)干事。
3.皮大衣留给彭副连长,他的皮大衣在行军途中垫在沼泽里了,早已没有穿的,把我的这件大衣送给他;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先遣连战士),几件衣服留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
4.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部队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组织上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斗儿),让他以后好好读书。还有一张狐狸皮(是一位叫日加木马本藏族头人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
谢谢。再见了,同志们!
这封“遗嘱”很感人,它是一位革命烈士的最后清单,是一位人民功臣的最后嘱托;也是一位父亲留给儿子的全部财产,除了一支钢笔,只有“好好读书”四个字;更是一个儿子留给母亲的全部孝心,除了一张狐皮,人们看不到别的。
在这里,人们不难发现,英雄对于家人的“亏欠”,尤其是轮到妻子的时候什么也都没有了,而“谢谢。再见了,同志们”的声音分明还有力地回荡在阿里高原、回响在我们今天人的耳畔。这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感人的故事呢?让我们在有限的资料里一一述说。
一句话:曾告诉妻子和母亲,“好日子”就要来了
年,影片《先遣连》剧组拍摄时,曾至李狄三的故里河北无极县里城道村,采访过李狄三的家人。在那里,剧组得到了一张照片,是李狄三的妻子的。照片上的李狄三的妻子一脸的苦难沧桑,是典型的中国妇女过去受苦受累的形象。但正是这张照片,足以使我们今人泪流满面,因为她分明成就了英雄的一段梦想。
年,里城道村22岁的青年李狄三告别妻子、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参加了革命。参军后,身材高大、精神帅气的他不但作战勇敢顽强,而且能说会唱,吹得一口漂亮的笛子。不久,就被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排长、指导员、联络股长等职务。在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纺织能手”、“劳动模范”……年,随西北军西征,转战关中平原,打通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进军新疆。在参加西北解放的历次战斗中,曾三次荣立大功,先后九次负伤……
年8月1日,先遣连向西藏进军的誓师大会在新疆于田县召开,时年34岁的李狄三被任命为先遣连总指挥。就在前不久,李狄三有过一次回乡探亲的经历。离开家乡时,他告诉妻子和母亲,新中国成立了,好日子就要来了,叫她们不要担心自己,这次(执行进藏先遣任务)很快就会回来了。但直到他牺牲那一天,也没能再回到家乡。
英雄一去不归,对于英雄的家庭、妻儿老小来说,是一生一世的痛。
一张照片:是解放军报记者“画”的
回到部队后,李狄三给家里写了封信,大意是说,以后联系恐怕不方便了,“如果可能,就把15岁的五斗送到新疆参军吧”。此后,李狄三便没有了音讯。直到年,《解放军文艺》发表了一篇纪念文章《李狄三》,家人才知道李狄三已牺牲在遥远的阿里高原了。
年前后,几个《解放军报》宣传李狄三的英雄事迹,派记者来里城道村采访李狄三的儿子,临走时,记者问李狄三的儿子要李狄三的照片。李狄三的儿子说,父亲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但是报纸排版需要李狄三本人的照片。怎么办呢?当时,记者只好给李狄三的儿子画了个像,然后稍做处理后,“权当李狄三本人”。
这张肖像后来被当成了李狄三的“原版照片”,但事实是,李狄三生前并没有留下任何照片。
这是当时艰苦生活的一个缩影,英雄为祖国、为人民出生入死,却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没有机会为我们留下他们的身影,哪怕一张照片。
一支青霉素:一直没有“舍得”给自己用
在影片《先遣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即在先遣连向西藏进军的誓师大会上,部队首长为先遣连“配备”了4支青霉素(盘尼西林),让他们“急用”。先遣连最后将其中的1支给了一位叫格桑梅朵的藏族姑娘,救下了这位姑娘的命。格桑梅朵40多岁时,来到李狄三的家中,寻找与她并无血缘关系的“亲人”。
其实,这个情节是虚构的,那4支青霉素先遣连的官兵一直没有舍得自己用,而是把它们留给了后续部队。在先遣连到达阿里后,最先去世的是和病号接触最多的卫生员。而在在先遣连中,李狄三年纪最大,体质也比较差,过去战争年代他出入枪林弹雨,身上留下不少伤痕,进藏后又为连队工作日日夜夜地不停操劳,以致最后连路也走不动了。
连队为此开会限制李狄三的行动,强制他休息,并决定从4支青霉素中拿出其中的1支给李狄三用,但被李狄三拒绝了。
年5月28日,我后续部队到达扎麻芒保,指挥员得知李狄三病势垂危,前往李狄三居住的地窝子里探望,对李狄三说:“李狄三同志,你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已经签字了!部队党委和首长让我向你问好!”
李狄三吃力地拿起枕头边的笔记本,送到指挥员的手里,随后微笑着去世了。而那4支青霉素还被原封不动地保存着。
结语:儿子总说“记不得”父亲了
年,李狄三的儿子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了,《先遣连》剧组采访他时,他总是说:“记不得了……这个我不知道……记不得了……”但随后又泪流满面地说:“小时候,做梦都见过爸爸的……”英雄的亲人在这里朴实得没有一句夸耀英雄的话语,而事实也是英雄从来都不需要太多的溢美之辞,因为他们一直都活在我们的心中。(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