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展览中的木乃伊珍品
在古老的埃及,黄金被尊为神的肌肤,象征着无上的尊贵与神圣。贵族们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富与地位,常常会选择用金箔精心装饰木乃伊,使其不仅显得金光闪闪,更承载着生者的期望——借助黄金的力量,死者在来世能够获得永生。在一次特别的展览中,八具木乃伊静默陈列,其中六具更是难得的黄金木乃伊,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古埃及的财富与永生之秘。
◆女性木乃伊约公元前1世纪,埃及哈瓦拉地区出土。这具木乃伊由镀金石膏、亚麻布和人体遗骸精心制作而成,尺寸为高2厘米、宽厘米、厚62厘米。她保持着时尚的罗马风格发型,并佩戴着公元1世纪哈瓦拉地区特有的法老风格螺旋蛇形手镯。尽管外层的裹尸布并无过多装饰,但其面具却是由镀金石膏精心雕琢,并巧妙地镶嵌了青铜制成的眼睛和睫毛,更显尊贵与匠心。
◆儿童木乃伊约公元1世纪,埃及哈瓦拉地区出土。这具木乃伊以镀金石膏、亚麻布和人体遗骸精妙结合,尺寸为高27厘米、宽厘米、厚6厘米。其头部遗留的一小部分头饰上,精细地描绘着埃及诸神的保护图案,象征着神圣与守护。而面具受损处下方巧妙堆叠的亚麻布与石膏层,则充分展现了古埃及木乃伊制作的精湛工艺。此件木乃伊棺的制作技艺,可追溯至遥远的公元1世纪。
◆塔希里安克木乃伊及木乃伊棺出土于埃及阿赫米姆,时间约为公元前世纪至前3世纪。这件木乃伊以镀金木质、石膏、亚麻布和人体遗骸精细制作,尺寸为高99厘米、宽厘米、厚70厘米。其命名“塔希里安克”,意为“活着的(女)孩”,透露出古代婴儿高死亡率的社会背景。木乃伊棺的装饰风格,彰显了托勒密时代早期的艺术特色,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据推测,她被葬在上埃及的重要城市阿赫米姆,这一地点可能与她父母在膜拜敏神时的特殊仪式有关。
◆女性木乃伊盖板出土于埃及哈里杰,大约在公元1世纪。这件盖板以镀金和彩绘石膏精心制作,尺寸为高2厘米、宽厘米、厚57厘米。其上的女性形象,螺旋形卷发与花卉头饰相映成趣,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袒露的双乳象征着性对重生意义的彰显。而围绕女子身体的众多无名神像,则体现了宗教作品中的保护主题,旨在为亡者提供庇护。
◆年轻男性木乃伊出土于埃及哈瓦拉,大约在公元1-2世纪。这件木乃伊以镀金石膏、亚麻布和人体遗骸精心制作,尺寸为高0厘米、宽厘米、厚5厘米。年轻人头戴象征死后宽恕的月桂叶冠,显示其尊贵的身份。通过CT扫描,发现木乃伊身体存在赘肉,表明其生前体态较为丰腴。这提示我们,画像可能与生前的真实相貌存在差异,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埃及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宝贵资料。
◆男性木乃伊出土于埃及哈瓦拉,大约在公元2世纪。这具木乃伊以镀金石膏、亚麻布和人体遗骸共同打造,尺寸为高厘米、宽厘米、厚56厘米。其画像描绘了一名蓄须的成熟男子,这种绘画风格与哈德良大帝统治时期契合。此外,木乃伊外层的裹尸布上,还精细地描绘了圆领和传统的埃及葬礼场景,为研究古埃及艺术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02独特的肖像与饰品
◆法尤姆肖像“法尤姆肖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仅在公元1至世纪古罗马统治下的古埃及盛行。它不仅是古代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图像之一,更是现存最早的肖像画之一。在木乃伊制作仪式中,这种绘有逝者肖像的彩绘板成为了新的创新,替代了传统木乃伊面具。每幅肖像都巧妙地融合了热蜡与颜料,在一块薄木板上精心绘制而成,其风格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
◆双面木乃伊画像这块珍贵的木板,一面描绘了一位年轻男子的生动画像。他身着当时的流行服饰,发式也与哈德良大帝统治时期的罗马流行文化相吻合。而木板的另一面,则呈现出一幅略显粗糙的素描,部分图案已经模糊,仿佛在诉说着更久远的故事。
◆帕尔米拉的墓葬半身像这座半身像出土于帕尔米拉遗址,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柜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半身像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其精湛的雕刻工艺,使得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黄金耳饰与蛇形手镯这两件饰品同样出土于帕尔米拉遗址,它们在博物馆中静静展示,与半身像一同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黄金耳饰以精巧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彰显了古人对美的追求。而蛇形手镯,其独特的造型和精致的纹饰,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珠宝的演变与骨灰瓮在“希腊-罗马”时期,珠宝首饰的制作材料颇为有趣。人们常常选用多色玻璃,这种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来替代更珍贵的宝石。为了增添珠宝的璀璨感,工匠们还会在玻璃的表面轻轻涂抹一层薄薄的黄金。这一时期的珠宝,很可能成为了女性争相佩戴的时尚配饰。
骨灰瓮在这一时期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与敬意。其制作工艺之精湛,设计之独特,都成为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
◆展览结尾的纪念展览的最后,两尊半身像的展示成为了压轴之作。它们分别是杰西·霍沃斯先生及其妻子的雕像,这两位曼彻斯特博物馆的慷慨资助人,因一次埃及之旅而深深爱上了那里的文化。正是这份深厚的情感,使得博物馆珍藏了众多珍贵的埃及文物。此次展览,便以此方式向他们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