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
·什么是全身骨显像检查
·什么疾病需要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
全身骨显像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通过一次显像便可以观察全身情况,其在核医学科中应用较为广泛,是核医学科主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另外其检查无创且无绝对的禁忌证。对于骨转移病灶,骨显像比X线、CT早3-6个月发现,不易漏诊骨转移病灶,且可以发现CT及MRI等检查范围以外的病灶。SPECT/CT融合骨显像是全身骨显像完成后,对可疑部位(放射性浓聚区或放射性缺损区)行局部断层扫描,先行SPECT断层扫描,然后行同机CT扫描,便得到SPECT/CT融合图像,其兼具了核医学核素检查与放射科CT检查两种影像学的优势,可有效提高病灶的检出及准确性。那么除了筛查骨转移灶,骨显像检查还可以用于检查哪些疾病呢?
1、应用于原发性骨肿瘤
虽然对于鉴别原发性骨肿瘤的良恶性方面,骨显像缺乏特异性,而且并非首选,但是其检查仍有意义,它可以准确显示原发骨肿瘤病灶的累及范围,并且可以筛查除了原发灶外,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转移灶。
2、应用于骨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常用骨三相(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来鉴别急性骨髓炎和蜂窝织炎,急性骨髓炎因病变部位在骨骼,所以在三个时相中放射性摄取增高部位均聚集在骨骼,并且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摄取进一步增高。而蜂窝织炎病灶部位在软组织,血流相、血池相表现为病灶处弥漫性的放射性摄取增高,延迟相则放射性摄取增高灶聚集于软组织中。
3、应用于骨创伤性疾病
对于一些新发的微小及隐匿部位的骨折,还有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X线或CT检查可能会出现漏诊,而骨显像敏感性高,可以看到相应部位的放射性摄取增高。骨显像可以鉴别新旧骨折,新发骨折表现为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陈旧骨折表现多正常或放射性摄取轻微增高。骨显像还可以检测和评估骨折修复愈合的过程,随着骨折的愈合,骨折部位的放射性摄取增高程度逐渐下降。
4、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显像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即“炸面圈”改变,这是因为股骨头与髋臼表面的损伤、骨膜反应、血管再生与修复等原因,在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周边出现一圈放射性摄取增高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即是坏死区,放射性摄取增高区即是成骨性反应。
5、应用于骨关节疾病
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早期未发生关节骨及关节软骨破坏变形时,骨显像便可以表现为受累部位的放射性摄取增高,所以早于X线或CT检查发现。当用药治疗后,还可以用骨显像评估疗效,当其处于活动期时,放射性摄取明显增高;当其处于静止期时,放射性摄取多正常或轻微增高。
6、应用于代谢性骨病
代谢性骨病如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骨软化症、Paget骨病、肾性骨营养不良等,它们在骨显像上都有共同的特征,如全身骨骼对称性的放射性摄取增高,颅骨放射性摄取增高,呈“黑颅”、“头盔征”;胸骨放射性摄取增高,呈“领带征”;肋软骨连接处放射性摄取增高,呈“串珠征”;肾脏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晰,呈“超级骨显像”表现。
此外,骨显像还可以用于移植骨的监测、人工关节松动与感染的鉴别等等。
作者:核医学科杜立晴
图片:医院版权